過去的政策導向是“鼓勵生產、農民增收”,今天的導向是“從田間到餐桌”,所以整個農業政策要平衡好生產與消費、環境與農業、改革與開放之間的關系。
從一個貿易企業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的農業政策和全球農產品貿易形式應該說是相互影響。在全球化背景下,農業政策可以影響到貿易政策,影響到全球的貿易流動。
中國農業政策成效顯著
中國農產品貿易在過去六七年以來非??焖俚匕l展。大豆進口呈階梯式增長,從5000萬增長到6000萬,2015年到了7000萬噸,可能明后年就會到8000萬噸。在消費增長和城市化的驅動下,膳食結構由過去的吃糧食到吃肉蛋奶,這直接驅動飼料產業的發展,也直接驅動了飼料原料的進口。80%的大豆作為飼料原料,就能看到市場驅動進口不斷增長。同時,別的飼料原料也在增長,糧食進口也在增長,究其原因還是經濟發展驅動。
玉米進口量比較穩定,基本上每年在兩三百萬噸左右,規模不是很大,但玉米之外的飼料呈現快速增長。中國玉米進口數量難以提升的第一個原因是因為有差價。貿易是追逐價格的。大麥、酒糟蛋白飼料(DDGS)、高粱,前兩年進口量比較大,歸根到底有市場的原因。第二,更多的還是農業政策的一個結果。中國農業政策在過去十幾年來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農業產量不斷提升,國內庫存非常充足。從大局來看,糧食充足,農民增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他國家的農業生產,影響了中國的進口。從這個角度來看,應該說貿易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農業政策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全球化的影響是非常有意思的。
生產和消費相結合
現在中國農產品的價格開始調整,如何有一個更好的價格,可以在生產增收的同時能夠刺激消費,拉動國內消費。農產品加工行業在過去兩三年可能是歷史上最差的時候,一些玉米加工廠今年已經停產。這個時候國家及時調整農業政策,我覺得硬實是站在全局高度上進行了一次科學調整。雖然進口業務會受一定影響,但國內整個市場活了。
過去政策導向是“鼓勵生產、農民增收”,今天的導向是“從田間到餐桌”;今天起決定作用的是城市人口的消費、整個生活成本,能否生活得好、生活得安全。這是政策的主要取向。現階段的農業政策需要平衡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關系。
從農業來看,現階段有一個很大的擔心就是出口的放緩。第一,因為國內的農業生產減少,脆弱的土地要退出耕種,導致產量減少。第二,國內的糧食庫存比較高,我們需要消化。從短期來看,因為價格因素導致的進口也會放慢。但是從長期來看,進口趨勢不可改變。從國家來看,糧食安全政策不會改變,應該適當進口,特別是飼料、谷物適度進口,油料類徹底放開。從國內消費增長的趨勢來看,人均肉蛋奶的消費水平,對比美國、歐洲、澳洲等地區,差距還是很大,這個增長還是剛性的。所以,從這些角度看,未來可能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消化國內庫存。
環境和農業相結合
希望國家盡快出臺農產品工業使用方面的政策。眼下我們的玉米進入到燃料乙醇的生產環節,對于國內消費者來說是一個直接拉動,又不會影響到整個傳統的食品領域。不管是玉米加工、油菜籽的加工,還是生物柴油、生物能源等在工業乙醇領域的使用,都可以大大提升短期內的消費,而且有助于長期環境的改善,農產品生產的長期拉動。事實上,國外在這方面的先例也給了我們很好的借鑒。一些國家大量使用乙醇之后,玉米產量大大增加,刺激了國內消費,這就是把工業和農業很好結合的一個點。這是一個短期安排,也是長期的一個考慮,因為它把環境和農業結合起來。
改革與開放相結合
今天世界變得更加一體化,APCE、G20、FTA等都是農業貿易和投資在多邊、雙邊、區域磋商的很好機制,特別是中國中央政府提出“一帶一路”政策,這對中國和周邊國家開展農業磋商、農產品貿易便利化,包括農業企業走出去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
首先,市場隨著農產品的開放,農產品貿易將會變得越來越便利,關稅也有所減免。中國糧食庫存充裕,恰恰給我們在農產品貿易開放上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給農業的價格改革提供了良好方向。往往一改革,就會擔心農民產量減少,供應不穩定。今天我們庫存充裕,對整個國際市場的農產品貿易談判就會帶來一個很好的契機。特別是從長遠看來,價格市場化之后,中國的進口將導入到良性軌道上來。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還是非常高興地看到這種價格變化。中糧在過去兩三年間,一直在“走出去”,一直在海外做投資,做供應鏈的建設。作為一個農業企業,我們肯定要去國外發展供應鏈,因為我們將來會是一個全球的企業。
第二,在多邊、雙邊談判過程中,應更多考慮到中國企業走出去時,投資環境怎么樣。目前,中國對國有企業“走出去”還是有一些特別的審批。當然現在并不是審批有什么突出問題,但和其他國家的競爭對手比起來還是額外多了一些環節,這是一種不公平的情況。
建議
基于上述觀察,我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建議。
第一,在農業政策改善方面,還是要堅定改革的態度和改革的方向。只有這樣,中國的農業企業才能變得越來越有競爭力,越來越強大。隨著改革,中國農業企業的規模會不斷擴大,農業組織會不斷加強,農業企業會變得更加強大,更有競爭力。伴隨著變化,國家在農業生產的布局上可能會有一個全面的規劃。特別是在農業補貼方面,直接補貼農民之后,農民收入多少,農民生產什么,農民收入怎么構成,需要盡快完善起來。另外,也要注意國內的產業布局,包括產業的健康程度。不能說農民高興、加工企業很難受,這不是政策取向。
第二,增大農業產、供、銷等環節的透明度。伴隨著APCE、WTO、TPP的發展,國內外市場信息傳導非常重要。中國的庫存很充足。中國政府每年對于主要農產品的產、供、銷情況增加透明度,會使全球的農業生產規劃有一個很好的預期。這樣,全球資源也會得到更好的使用。同時,政府應該有一個很清楚很明確的糧食儲備計劃。這樣,真正把市場放開后,才會有一個自動優化的調節。
第三,中糧“走出去”之后,國際化程度顯著提高,國際上的同行不再把中糧當作國內企業。希望政府也能推動行業商業化自律機構建設,加快與國際接軌。中糧非常愿意在這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第四,政府在推動多邊談判過程中,希望更多地從為促進中國企業“走出去”而改善國際投資環境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報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