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縣地處湘粵桂三省交匯區,四面環山,中間盆地,水系發達,素有“天然溫室”的美譽,自古以來就是湘南地區有名的魚米之鄉。近年來,道縣立足傳統優勢農業,堅持用抓工業的理念發展現代農業,逐步探索出一條農業資源開發集約化、生產經營規模化、農業產業培育品牌化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道縣先后擁有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等“國”字號招牌7個,省級招牌20余個。
1.突出政府主抓,發展現代大農業。一是規劃產業化。按照“規劃科學、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優勢獨特”的原則,聘請專業公司策劃實施,本地專家參與,綜合考慮全縣土地資源、氣候條件、基礎設施等要素,突出集中連片、跨鄉聯村,規劃農業主導產業,形成六大特色產業帶。目前,以優質稻、臍橙、油茶、蔬菜、烤煙為主的種植規模分別突破60萬畝、16萬畝、50萬畝、41萬畝、4萬畝,道州灰鵝等優質畜禽常年存欄220萬羽。其中,祥霖鋪、上關、白馬渡、壽雁4個萬畝臍橙產業帶,清塘、四馬橋片區2個萬畝蔬菜產業帶建立后,我縣迅速成為全省臍橙第一生產大縣和全省最大的外向型蔬菜供應基地。二是政策一體化。按照“統一規劃、項目整合、性質不變、渠道不亂、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著力抓好涉農政策資金整合使用,突出對集中連片、大鄉大鎮產業帶的傾斜扶持,加強水、電、路、房、訊等農業基礎設施、農民合作組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建設,最大限度發揮政策資源集成效應。自2011年起,全縣年均投入農業發展資金20億元以上,用于扶持培育主要產業帶發展。三是服務社會化。按照“現代農業發展需要什么服務,就建立健全什么服務”的思路,加快構建起集農業信息服務、農村市場流通、農業技術推廣、農村職業教育培訓于一體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例如,農業信息服務方面,每年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免費發送農作物災害預警、病蟲害防治、農產品質量安全等短信10萬條次以上。為加強農村市場流通,建立“網上供銷社”服務中心和鄉鎮村綜合服務站點198個,村(社區)農資加盟網點253個。全縣擁有病蟲害防治服務合作組織6個、專業防治隊伍80個,年均開展統防統治30萬畝次以上。引進海南神龍大豐公司,提供包括良種、農資、農機、技術服務、金融服務和加工銷售服務在內的綜合性、專業化、標準化的一站式供應鏈管理服務。
2.突出項目主推,建設農業大基地。一是致力土地流轉開路。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堅持以“公司+基地+大戶”、“企業+基地+農戶”為主要建設模式,以大企業、大公司引進培育為突破,積極探索返租倒包、信托流轉、土地互換等多種流轉模式,促進土地大流轉、產業大聚集、基地大建設。全縣以種植大戶、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公司等種植經營的土地占全縣耕地面積的40%,建成千畝以上農業基地97個、萬畝以上農業基地11個。二是致力項目運作推進。按照項目建設模式,對基地的水、電、路、訊、房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從項目選擇到論證、決策,從業主確定到招商引資,從規劃設計到環評可研,從經營機制到項目管理,從市場營銷到品牌打造,都實行項目化運作方式推進。2015年,全縣組織實施227個重點項目,其中涉農基地項目建設類項目25個、計劃投資5.36億元。三是致力示范創建帶動。在堅持行政組織、政策引導“雙輪驅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運用市場辦法拉動。設立縣級現代農業產業建設專項資金,每年新增的農業投入資金應主要用于基地建設,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導向作用。對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并帶動500戶以上的龍頭企業業主、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技術開發、產品質量認證、品牌創建、市場開拓等給予重點支持。同時,建立起一整套考評考核機制,將企業、專業合作組織所發展的基地面積數、帶動的農戶數、銷售的數量、農戶加工數量等,與企業獲得的政策扶持力度和獎補資金相掛鉤。近三年來,財政累計安排6000萬元對亞洲果業、科茂林化、正禾農場等20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予以重點獎補扶持。
3.突出企業主體,培育農業大產業。一是系統化建設。堅持以培育特色產業、產品為主軸,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生產基地為依托,以工業化生產組織方式為手段,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營銷作為一個整體、一個系統工程來抓,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大力推進農業生產規?;?、產業化、市場化。2014年,全縣六大特色農業年產值24.2億元,約占農業生產總值的68.1%,引進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0家,直接帶動種養大戶6.62萬戶致富。其中,上市公司亞洲果業在祥霖鋪建成年出圃能力40萬株的現代化柑桔無病毒苗木良繁育中心、開發柑橘種植基地3萬畝,湖南科茂林化集團建設1萬畝松樹基地,岳陽紙業集團建立4萬畝林紙基地,賀達公司發展林業基地5萬畝。二是科技化種植。把科技創新和推廣實用技術落實到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突出加強循環農業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農機技術的集成組裝運用,堅持農耕、農藝、農機、農技相結合,良種、良法、良制、良田相配套,不斷減輕農業生產勞動強度,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全縣基地良種覆蓋率、實用技術到位率和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率均達到100%,全縣農機保有量10萬余臺,機械化率達到58%以上,年均種植綠肥18萬畝以上,推廣測土配方施肥141萬畝以上、專業化水稻集中育秧30萬畝以上、統防統治40萬畝以上,“油-稻-稻”生產15萬畝以上。三是標準化生產。始終堅持“企業(公司)+”的運作模式,將生產農產品原料的田間地頭作為企業生產“第一車間”,嚴格制定生產基地準出、準入制度,實行從土地測土配方、肥料合成實施、農藥選擇噴射、農作物裁剪收摘、裝運包裝等各個環節,進行程式化、標準化生產,做到精致管理、全程監測、無害處理。如,濂溪大洞萬畝蔬菜基地生產的“無公害”蔬菜走俏港澳市場,年創外匯1.2億港元。
4.突出市場主導,打造農業大品牌。一是注重市場標準。把“農場對接市場、基地對接超市”作為目標,堅持標準化生產,大力展綠色生態農業,提高本地農副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例如,水稻方面,大力推廣陵兩優268、長兩優173等高產優質稻品種,優質品種推廣面積達35%左右,所有臍橙基地全部種植紐荷爾、紐荷爾新系等,果品果質深受市場青睞,一度出現“未掛果先脫銷”的現象;蔬菜方面,引進推廣芥藍、奶白菜等12個適合外銷市場口味的新品種,全部銷往港澳地區,年出口1.2億港元以上。二是加強市場營銷。積極鼓勵支持農民營銷組織、運銷大戶和農村經紀人隊伍發展,支持供銷社整合擴展農副產品購銷網絡,大力借助省內外重要節會、主流媒體等平臺展示推介道縣特色農副產品。目前,全縣培育湘鮮、湘壽等農民專業合作社40余家,與深圳天富、浙江華綠、廣東佳禾等大型果品銷售公司實行戰略合作、發展訂單農業。以湖南?。ǖ揽h)農副產品集中驗放場為依托,開通農副產品直通港澳,開辟對接國際市場的中轉站。每年組織農業企業到中博會、東盟博覽會等重要節會平臺參展,在央視七套滾動推介道州臍橙,有效提升了地方農副產品知名度。三是樹立市場名牌。堅持政府、協會、企業多方聯動,積極開展農產品“三品一標”申請和保護工作,打造地域農業品牌,提升提高品牌影響力。道州臍橙于2006年通過國家農業部“綠色食品”認證,自2011年起連續4次榮獲中博會金獎,在全國第八屆果交會上被評為“暢銷獎”,有望獲批國家地理標志。道州灰鵝“醬鹵鵝肉”產品榮獲第五屆中國湖南畜牧漁業暨飼料工業博覽會金獎。源糧油公司“天香谷源”獲“放心米”品牌、金穗糧油公司“鑫愛蓮”牌大米榮獲湖南省著名商標;濂溪大洞、四馬橋華山村等萬畝蔬菜基地順利通過國家農業部“無公害產地”認證。
(作者系中共道縣縣委書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