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有密切關系
作為異養生物的人類,其構成身體的主要成分來自所吃進去的食物。人類從一個眼睛看不見的受精卵開始發育,在母體內的營養完全來自母親攝取的食物;嬰兒出生后,從六七斤重的嬰兒長成一個敦實的小伙子,或者水靈靈的大姑娘,也需要從食物中獲取營養,這些營養構成其軀體與內臟器官,即來自食物的各種元素構成了人類的細胞、組織、器官乃至整個身體。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人類與其馴化的動植物直接形成了共生系統,在健康的土壤里,產生出來的食物,再在加上環境中沒有有害物種,其營養是均勻的,所發育的人體是健康的,生病的概率少。三四十年前,中國人對癌癥這個詞匯是很陌生的,不孕不育的人群也很少,而今這些可怕的癌癥以及生育障礙(全國婦聯去年的數據顯示中國有5000多萬不孕不育婦女),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中,成了現代化進程中一種揮之不去的夢魘。食物與健康到底存在什么樣的關系?糧食營養與癌癥之間有必然的聯系嗎?下面請聽聽營養專家的分析。網民柳條對食物與健康有著長期的研究,在本博上發表了多篇有深度的論文,感興趣的網友可在科學網博客上查看。
柳 條
近三十年,全球的癌癥發病率持續增長,已成為人類第一死因。每年的2月4日為世界癌癥日。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顯示,在2000年到2020年期間,癌癥發病率以50%的速度遞增;2000年全球每年癌癥新發病例1040萬人,預計2020年為每年1500萬人。在2008年到2030 年期間,世界癌癥發病率正以75%更快的速度增長;2008年全球每年新增癌癥患者為1270萬人,2030年將達到每年2220萬人。
我國癌癥發病率正處于快速上升期。我國目前每年新發癌癥病例312萬例,平均每天8550人,每分鐘就有六人患上癌癥。
遺憾的是,醫學上的治療令人失望。放療、化療、手術,全線宣告失敗。如果某人被確診為癌癥,就等于直接宣判其死亡。
威脅中國人健康的疾病不僅如此,肥胖、糖尿病、心臟病、痛風、中風、腦梗、尿毒癥,幾乎每一項,中國都是世界第一。得上這些慢性病,活著甚至比死了還難受。
大自然開始懲罰人類了,我們到底做錯了哪些事?
環境污染引發癌癥已經得到印證。在渭北旱原,為了抗旱打了很多深機井,現在村民的癌癥發病率比較高。經調查發現,由于渭河流域嚴重的工業污染,在機械抽力的引流下,機井打到那,污染就流到那,導致地下水源被污染,引發癌癥。現在當地政府已經關停了部分機井,寧愿糧食產量掛零,也要百姓健康安寧。
而糧食中的營養不足,引起癌癥及各種慢性病的問題,目前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朱建國研究員,歷經三年的研究表明,全球變暖、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前提下,糧食中的營養成分含量明顯下降,如人體所需的蛋白質、維生素及微量元素鐵、鋅等這些營養成分含量明顯下降。按目前觀測的數據進行推測,到2050年前后,糧食中的蛋白質含量會降低10%。 根據這種趨勢,科學界提出了“隱性饑餓”的說法,也就是說雖然每頓飯你都吃飽了,但實際攝入的養分是不足的。
狂熱的追求糧食高產,猛上化肥,導致糧食中的營養成分下降。我國著名小麥專家李生秀的研究表明,小麥施氮量在0~180 kg/ hm2 之間時, 隨著施氮量的增加, 籽粒蛋白質含量增加; 當施氮量超過180 kg/ hm2 后, 籽粒蛋白質含量不再增加。而再增加氮肥又發生了戲劇化變化:小麥莖稈中的蛋白質含量增加,籽粒中的蛋白質含量卻降低。這是在化肥脅迫下,植物生理在營養上的一種重新分配現象。
中國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的研究學者也得出相同的結論。當施氮量超過225 kg/ hm2,小麥籽粒中的蛋白質含量和糧食產量呈顯著的負相關。
現在糧食營養越來越少了,糧食中沒有這些營養成分是蒼白的,是空洞的。糧食中缺乏抗癌的“四大金剛”: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纖維素,何談防癌抗癌?何以防治眾多的慢性病?
糧食中營養成分的流失,慢慢的偷襲著人們的健康。因為糧食產量問題是表觀的、顯性的。而糧食營養問題是微觀的、隱性的,不易被人們察覺出,只能通過人體的生理代謝來體驗,體驗的結果就是付出了健康的代價。
早在199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就提出了糧食營養安全概念:在人類膳食中,要有足夠的、平衡的,并且含有人體發育所必需的營養元素供給,已達到完善的糧食安全。
世界糧農組織的分析指出,當前糧食安全中的一個主要問題是,發展中國家的食物中的蛋白質含量不足,在能量過剩狀況下,存在營養不安全的問題。
糧食營養上的安全是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有足夠的糧食數量,也要保持營養健康的糧食質量。為此,FAO 于2012年在秘魯召開了糧食營養安全第二次國際會議,將進一步采集有關糧食營養測定方面的科學數據。
按照食品毒理學,長期營養不良就是一種慢性中毒。目前,全世界有1/3的人口處于隱性饑餓狀態,中國有2.5億人口受隱性饑餓的危害,導致免疫力下降,威脅民族素質健康。
糧食是咱老百姓的命根子,糧食中的營養不足,會對人體造成哪些危害呢?
在人類疾病中,幾乎有一半是由于營養不良造成的。40%的男性癌癥患者、60%的女性癌癥患者,是和他們的飲食不當有關。尤其是消化道癌癥,幾乎都是和蛋白質缺乏有關。因為蛋白質是重要的抗癌物質,而且必須是植物蛋白,動物蛋吃多了也不行,照樣引起癌癥。
糧食營養品質下降,會對胰島素造成重大沖擊,特此說明如下:
胰島素是一種荷爾蒙激素,可將食物中蘊藏的太陽能轉化為人體的生物能。食物中一旦有葡萄糖出現,胰島素就會出來工作。幫助葡萄糖代謝和運轉,降低血糖。
但是胰島素處理血糖的能力卻是停留在遠古時期。大約在1萬年前,人類開始了耕作農業。為了應付進入體內的糖分物質,人體會自然而然的制造胰島素。而我們的祖先,每年攝入的糖分量還不足20調勺,胰島素對糖分的最大反應能力非常有限。
200年前的工業革命,近50年來的農業革命,已使人類食物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的糧食和以前的糧食已經不是一回事了。過去的糧食是緩慢釋放血糖,而現在的糧食由于缺乏蛋白質、纖維素,碳水化合物會快速升高血糖。身體只能吃力的釋放胰島素去對抗血糖。由于缺乏礦物元素、維生素,葡萄糖不能被轉化為人體所需的能量,只能變成脂肪貯存起來。
環境在變,糧食在變,一切都在變,而人類的基因、代謝卻沒有變,還是停留在1萬年前的水平上。
人類古老的代謝機制,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食物結構。而現在的糧食擾亂了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干擾了人體的新陳代謝,讓人分泌了過多的胰島素。
關鍵是胰島素能干太多的壞事:促進脂肪合成、破壞大腦功能、激活沉默的癌細胞、傳遞饑餓信號、升高血壓、升高甘油三酯、增加血液粘度、降低性激素、導致不孕不育……。
美國專家稱,誰能控制胰島素,誰就能擁有健康。《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近年來刊登的文章,揭示了血糖高和癌癥之間的關系,指出那些快速升高血糖的食物與癌癥的高發有密切的關系。血糖升高劇烈的膳食會促進癌細胞的增殖,高血糖水平會促進癌細胞生長和轉移。
人類不善于調節大量淀粉成糖后帶來的血糖迅猛升高,尤其是華裔人群。中國現有1.14億糖尿病患者,還有1.48億人餐后血糖過高,這和現在的糧食血糖指數(GI)偏高,有一定的關系。因為現在的糧食能快速升高血糖,胰島素已經應付不了。
那么,我們的健康出路在哪里呢?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減氮,必須減氮,減氮30%,否則連我們這一代人都很難活著出去。盲目追求糧食產量是一種虛假的做法,過度施用化肥,污染環境、破壞土壤、又降低糧食的營養品質,一舉三不得。
告別糧食高產時代,提倡生態農業,理性回歸傳統農業。生態農業是一種哲學,在持續穩定獲得糧食產量時,可保障糧食中的營養成分。不能過分計較糧食產量的一時得失,因為糧食中所蘊藏的營養價值是“稱”不出來的。營養安全的糧食產品,不僅只是一種“特供”奢侈品,而應該成為大眾生活的必需品。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生態家園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