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為,經濟運行規律如同生態發展規律,有枯萎凋謝必有繁榮生長,在一些產業走向衰亡的同時必有一些產業野蠻生長。未來十年,將是創新創意創業經濟大行其道的十年,也是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城市與鄉村深度融合發展的十年,更是各種新經濟、新業態、新技術層出不窮的十年,抓住了方向,新余的經濟發展就能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爆發式增長。因此,尋找未來農業發展大風口,像抓工業項目、招商引資一樣抓新農村建設和新農業發展,推動三個產業、推動城市與農村的大融合,已經刻不容緩。
一、抓新農村建設和新農業發展的現實意義
1、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江西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的必然要求。今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諄諄告誡我們,江西是個好地方,要堅持做好農業農村農民工作。他指出要貫徹新發展理念,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增強發展均衡性和整體性。建設現代農業,首先要解決好人的問題。而解決人的問題,核心是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糧食生產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倳泴髑嗌骄G水的期許,對江西“望得見鄉愁”美麗鄉村的期待,正是我們抓好新農村建設和新農業發展的動力。
2、是人性回歸的必然規律。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它的文化中沉淀著濃厚的農耕文明和田園思想,即使經過了工業文明和商業文明的快速發展,但基于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而言,人性最終渴望自然與田園的回歸。猶如錢穆先生在《鄉村與城市》里所言:“鄉村是代表著自然、孤獨與安定的,如木之根,水之源;而城市則是代表著文化、大群與活動,如木之枝,水之流。鄉里人終需走進都市,城市人終需回歸鄉村。人類最理想的生命,是從大自然中創造文化,從鄉村里建設都市,從孤獨中集成大群,從安定中尋出活動。”他所闡釋的人類理想狀態,也正是農村與城市的高度融合,也符合西方后工業化發展時代的歷史規律。
3、是防范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禮俗秩序崩塌的必然要求。“故鄉的河水沒有兒時的清澈蕩漾,遠處的山坡滿是野草瘋狂生長,一棟棟樓房拔地而起少了泥土的芬芳,新春的祝福全是紅包熱浪和撲克麻將,鞭炮煙花的灰色硝煙在農村上空炸響……”春節期間文泊書記寫的一首關于故鄉的詩,在各大媒體上引發了大家關于工業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對農村公序良俗、農業文明和生態環境沖擊的討論。而一些關于農村權力與金錢崇拜、賭博之風盛行的回鄉筆記也引發了我們很多的思考。通過近些年的新農村建設,農村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和民生保障等與過去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農村的自然生態、風俗習慣、價值理念、行為規范還是受到了很大的沖擊。
二、樹立大融合理念,尋找新農村建設和新農業發展的大風口
1、農業+黨建,尋求新農村建設和新農業發展的核心力量。群眾富,看干部。要重點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使村黨支部書記成為新農村建設和新農業發展的帶頭人。帶頭參與基層精神文明建設,帶頭開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娛樂活動,帶頭崇尚科學,帶頭移風易俗,帶頭學法、懂法、知法、守法,遵守村規民規,帶頭做家庭和睦、尊老愛幼、鄰里友善的文明戶,推動鄉風文明。同時,還要積極建設生態家園,做村容整潔的示范戶,帶領和幫助群眾扎實開展環境整治,充分發揮好環境衛生建設的帶頭人作用,切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
2、農業+鄉賢治理,尋求新農村建設和新農業發展的中堅力量。豐富商會模式內涵,構建鄉賢參事會,創新農村社會治理模式。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企業法人、道德模范等各行各業的本地精英與走入城市的外出精英和市場經濟環境下在農村投資創業的外來精英,用其學識專長、創業經驗反哺桑梓,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組織慈善活動、發展農業產業、參與公共事務管理、了解反饋村情民意,擔當村兩委的智囊團,架起政府與群眾的“連心橋”,共同建設美麗家鄉。
3、農業+互聯網,尋求新農村建設和新農業發展的科技力量。傳統農業的一大特點就是“靠天吃飯”,有很大的不可預測性。當互聯網和農業深度融合后,互聯網帶來了新的數據、信息以及新的技術手段,使得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農業領域的各個細分市場,有了更多的工具、條件和可能性來進行創新。
在信息使用方面,利用互聯網有效打通信息傳遞的“最后一公里”,使各種農業信息全方位地滲透到農村一線,切實指導生產生活,并通過大數據分析等手段提高農業科學化、現代化的程度,促進農業技術知識、農業資源、農業政策、農業科技、農業生產、農業教育、農產品市場、農業經濟、農業人才、農業推廣管理等各方面信息的有效傳遞,解決各種信息不對稱問題,在促進農業生產生活的同時,有效對接農產品供求市場,解決傳統農業中因信息不暢而導致滯銷等問題;
在創新農業商業模式方面,互聯網從土地流轉、農資銷售、農業信息服務,到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休閑農業等,在農業產業鏈每個環節上,正潛移默化地滲透和改變農業,同時創新各類企業的商業模式。例如:農資電商、土地流轉電商化、城鄉流通渠道變革、農產品電商(生鮮電商)、農業大數據、農業物聯網、休閑農業互聯網平臺等;
在優化資源配置方面,互聯網對農業生產中所需資源,都具有相當程度的重新組織和配置作用,提高了土地、勞動、資本等各項生產要素資源的配置與利用效率。比如對于“勞動力”資源,建設招聘網站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配置,在為農村創造就業的同時,甚至能促進城市勞動力向農村轉移;
在提高農業智能化程度與生產效率方面,互聯網借助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可以提升農業各環節智能化程度,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實現“環境可測、生產可控、質量可溯”,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以計算機為中心,集成信息技術,將感知、傳輸、處理、控制融為一體,推進了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智能化、自動化,在節省人力成本的同時,提高了農產品產量質量,增強了作物抗擊自然風險能力。
4、農業+文化創意,尋求新農村建設和新農業發展的可持續力量。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曾站在全球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角度上預言:主宰21世紀商業命脈的將是創意。創意,同土地、技術、資金、勞動力一樣,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對某些行業而言,創意在價值創造中發揮的作用甚至超過土地、技術、資金等要素。創意不僅與文化藝術、休閑旅游等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新興產業有關,還滲透在各類傳統產業中,成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用創意改造傳統農業潛力無限。
一是科技創新型,在農業生產中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形成新型農業景觀和產品,以新、奇、特為主要吸引力,主要載體是各類農業科技示范園,如北京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青島蔬菜科技示范園、陜西楊凌現代農業觀光標志性品牌旅游區。此外可以建設升級版網上百姓菜園,就是將傳統百姓菜園、實景傳輸技術、網絡平臺結合在一起,游客租種菜園,閑暇時間來實地種菜,平時通過電腦甚至手機觀看蔬菜生長情況,并可委托經營者送貨上門、在網絡上對外出售或者與其他游客進行交換;
二是藝術創造型,是用藝術家的眼光和創造性來改造傳統農業,將農作物種植當成藝術創作,以形成特色景觀和產品,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農田藝術景觀、盆栽食用菌、玻璃藝術西瓜、麥秸畫、美術葫蘆等。以盆栽食用菌為例,突破傳統食用菌栽培方式,將食用菌栽培和盆景藝術相結合,還可以結合套種技術,開發出盆栽食用菌灰樹花、草莓套種食用菌雞腿菇等家庭栽培食用菌盆景。這些盆景不但可以組合成創意旅游景觀,也可以出售給游客,讓游客在體驗食用菌栽培樂趣的同時營造陽臺菜園新景觀;
三是文化創意型,就是用文化包裝農業,一方面挖掘農產品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使農業與商業、旅游業相結合,滿足游客回歸鄉野的自然愿望。例如,山東棲霞創作了《農具交響樂》,生產出親情蘋果、生肖蘋果、藝術蘋果,利用蘋果制作的“感恩農業賦”和康熙皇帝的耕織詩,為農業增添了濃郁的文化情調。又如浙江德清等地鄉村利用廢棄豬欄、牛欄建造的“豬欄茶吧、牛欄咖啡”,或是利用廢棄民居重新設計的民宿、讀書館,發展民宿經濟與鄉村旅游等,為文化創意型農業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作者系渝水區委副書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發展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