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文化下的鄉村旅游能否成功的主角,就是原住民的“老板娘”。如果缺失了體現當地文化的各類產品和服務,其價值將大打折扣。
休閑是種文化,是衡量社會文明的標尺,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結晶,是人們嶄新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國目前正在興起休閑文化下的鄉村旅游。逢年過節、周末休閑,加之目前家庭擁有汽車交通工具的普及,親朋好友、三五知己,找一個周邊方圓200公里內的鄉村放松旅游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也是一種趨勢。到鄉村旅游,期望的是青山綠水、散養雞、鴨、魚、蝦、還有就是綠色素菜,對于長期生活在城市工作壓力很大的市民而言,除了這樣的鄉村旅游可以呼吸新鮮空氣,當然還期望有一個理想的民宿可以住下來品嘗美味佳肴及喝茶、喝咖啡聊天。
新的需求產生了,而且是剛性的,作為住宿行業新的業態的一種,主題客棧、民宿成為近幾年來的投資熱點,有些地區如云南麗江、大理,杭州的莫干山、青之塢等便是這類業態的典型。但是在這類業態蓬勃發展之時,中國特色給這類業態的持續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還有很大的挑戰。
成熟的國外民宿,如臺灣日本的民宿、澳洲、新西蘭的酒莊客棧、英法的城堡等,深受各國游客的喜愛,原因就是可以在這些民宿、客棧領略純樸的當地文化、品嘗純正的當地佳肴,可以和店主聊天,可以到附近的博物館、旅游景點獲取書本上讀過但需要親自經歷才有更大收獲的點點滴滴。以上這些成熟的民宿、客棧業態,物業絕大部分都是店主自己擁有,小店一般都是夫妻兩人加個小工,連接互聯網的預訂系統,把自家的產品照片傳到預訂網絡上,向全世界宣傳自己的家,可能太太是前臺接待、公關、營銷,老公是大廚、工程、安保,經營一個民宿、客棧就如經營一個家,經營者的心態是和顧客共享休閑。
相比之下,我國今年興起的鄉村民宿、客棧,多了不少特色。
特色之一,經營順利的主題小客棧和民宿開始了連鎖拓展,因為這類產品被資本大鱷盯上了,要求其從“獨樂樂”走向“眾樂樂”;
特色之二,民宿物業以租賃為主,一旦民宿客棧經營有點起色,房東后悔低價出租房屋給小客棧和民宿經營者,提高租金而讓客棧經營者生存艱難,矛盾不斷;
特色之三,民宿的投資者往往都不是原住民,招聘的服務人員往往并非當地人,個別的當地的大媽、小弟都不唱主角,因為大媽、小弟難以表現和傳達投資者的文化及理念。
很難得在最近的一個論壇上聽到一個80后主題客棧創業者的心里話,“主題文化客棧是一種老板娘文化”,“主題文化客棧只適合創業者而不適合資本風險投資”。短短的兩句話,是一個有理想但理性的創業者和從業者對于這個業態的心得和總結。
非標準化的主題文化客棧和民宿,因為其物業像家、因為其接待者像老板娘,傳遞給顧客的是一種溫馨的“老板娘文化”而得到顧客的青睞,顧客可以不在乎客房裝飾是否高端、可以不在乎食品飲料是否精致,享受的是一般繁忙的大城市久違的寧靜和可口的外婆菜,還有就是陽光下絬意的下午茶,更有情趣的是和“老板娘”聊天……..。因為有不同背景出身的“老板娘”,將他們自己對于客棧和民宿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經歷,娓娓動聽的講述給顧客,打造了不同地區的不同“文化主題”的客棧和民宿。這樣的客棧和民宿,表現的是故里的親切、家的溫馨,所以能牽動目標顧客的情感。主角就是當地的“老板娘”。
可惜目前由于前面提到的三種特色,創業的文藝青年或者設計師的作品及產品被資本大鱷看中,以風險投資的形式說服主題文化小客棧和民宿的創業者從“獨樂樂”走向“眾樂樂”。于是乎,原來的“老板娘”已經無法在自己的創意空間行使職責,沒有時間和顧客對話,奔波于各地的鄉村尋求類似物業,因為后面有風投的資金支撐,找到物業后的裝飾裝修還比較順利,只是要尋找能夠代表自己主題文化的“老板娘”遇到了瓶頸,能理解主題文化的酒店職業經理人代價太高,小客棧和民宿承擔不起,當地招來的大媽、小弟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又無法把主題文化傳遞給顧客,無法和顧客對話,所以,目前有幾個小有名氣的主題文化客棧、民宿品牌在連鎖復制過程中遇到了這同一致命的瓶頸,硬件可以復制、裝飾可以復制,“老板娘”的文化和小客棧和民宿“對話”,借用風險投資打造的主題文化客棧、民宿是否會變味?
第二種特色的狀況雷同經濟型酒店遇到的瓶頸,輕資產模式租賃物業投資小客棧和民宿,當房東違反租約條款或要求不斷加收租金,在生存發生困難時,小客棧和民宿是否還可以有文化的生存?低價的租金是客棧和民宿盈利的空間,租金不斷上漲以后,盈利空間越來越狹窄,文藝青年和創業者還愿意做“老板娘”嗎?沒有經濟基礎的尊嚴還能為顧客提供像家一樣的溫馨服務、還有心思和顧客有情調的對話嗎?
休閑文化下的鄉村旅游能否成功的主角,就是原住民的“老板娘”。如果缺失了體現當地文化的各類產品和服務,其價值將大打折扣。問題是目前還有一些體現不同地域文化的村落存在,但村落中有文化的壯年基本都在大城市打工,養家糊口,留在當地的都是些稍有文化的老人和小孩。現在國家號召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國民有這方面的強烈需求,機遇來了,可是誰來擔當為有如此需求的顧客提供服務呢?最近遇到一些文化基金的志愿者,愿意為一些幸存的有文化價值的鄉村投資,修復建筑原貌,挖掘當地的手工藝和佳肴,打造有文化傳承的幸存旅游和有質量的民宿,政府對于投資者是大力支持,但問題是誰來經營和管理,不少留存老人連普通話都無法聽懂,顯然不符合條件,讓在外打工的中壯年回鄉是否愿意?學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有可能去這樣的鄉村當個“村長”?最為理想的應該是原住民的中壯年回到家鄉,傳承家鄉的手工藝同時,通過學習基本的服務技能,重新打理自己的鄉村的同時,為前來旅游度假的顧客提供服務。
“老板娘文化”是小客棧、民宿成功經營管理的靈魂和精髓。缺乏主角,鄉村旅游中的民宿、客棧那臺戲將如何唱。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邁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