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人口紅利”是指,人口轉型過程中出現的人口年齡結構優勢導致的高勞動參與率——即總人口中勞動力人口比重較大——對一國經濟增長的積極效應。人口紅利期是指當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兒撫養比例下降、總人口中適齡勞動人口比重上升,而老年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形成的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的時期。這一時期人口正值年齡結構較合理、適齡勞動人口比重較大,且農業勞動力大量剩余并有進一步轉移的潛力的階段,大量廉價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城市非農產業轉移,可為經濟增長提供大量機會成本為零的勞動力要素投入。正是這種“人口紅利”效應帶來的促進經濟增長的效應就是過去近30年經濟高速增長。
圖表1 1982-2014年中國總人口及自然增長率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圖表2 1982-2014年人口撫養比的變化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計劃生育下的中國人口紅利效應,嚴格執行的結果,是強化了人口紅利效應期的經濟快速增長,但是也縮短了人口紅利的周期,人口自然增長率大幅下降,人口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快速增長,而實際勞動人口增長大幅放緩至停滯下降,使得老年人口撫養比快速提高。
蔡昉等多位經濟學者認為我國人口紅利在2013年左右結束,從實際GDP運行來看,從2010年來,實際GDP增速不斷下調,到2015年(不考慮1989和1990年),實際GDP的增速降至7%左右,幾乎為近30年來的最低值。
圖表3 1982-2015年實際GDP增長率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2015為預測值
從地緣區域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日本等東亞國家開始進入人口轉變階段。到20 世紀 90 年代,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等東亞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迅速增長,創造了“東亞奇跡”。布魯姆(Bloom)等人研究發現,東亞經濟奇跡約1 /3 是由人口紅利所貢獻的,如果將東亞奇跡定義為超過潛在經濟增長部分,那么人口紅利的貢獻達到50%。
由于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的影響,當東亞奇跡國家起步早,20世紀90年代左右,這些國家逐漸進入人口紅利末期時,中國的人口紅利優勢得以強化,中國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而到2000年以后,特別是2007年以來,中國人口紅利優勢逐漸減弱,勞工成本的快速上漲使得勞動密集型產業快速向越南、緬甸等國家轉移。世界銀行《2015年全球監測報告》指出,從現在起到2050年,15-64歲人口對全球增長的貢獻最大的區域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其次是南亞地區。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將占據全球新增適齡勞動人口總數的半數以上。
圖表4 15-64歲人口對全球增長的貢獻(%)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我國經濟在 2004-2010 年期間完成了對劉易斯轉折點(勞動力從過剩到短缺的轉折點)的跨越。一國經濟跨越劉易斯轉折點之后,資本和勞動力的相對稀缺性關系就會發生根本變化,一個重要表現是資本替代勞動的現象越來越多。在勞動力相對富余的農業,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近年來農業生產的資源稟賦結構也發生了改變,傳統農業生產中以勞動替代資本的組織方式逐步為資本替代勞動所取代,并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圖表5 2010-2014年中國農民工增速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根據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結果,2014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7395萬人,比上年增加501萬人,增長1.9%,增速持續回落。
在張蕊等(2011)所做的關于全國各區域農業勞動使用效率的結果表明,有著豐富農業勞動力資源的地區和傳統農業大省,如河南,四川、山東、安徽、江蘇等,提供的勞動力資源更多,在“人口紅利 ”推動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時 ,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些地區的勞動力利用率增長也最為快速,幾近翻番,“人口紅利”消耗殆盡。
圖表6 2008-2014年農民工月工資收入及增長率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而農民工的工資水平的快速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2008年的1340元/月,到2014年翻了一倍多,至2864元/月。從主要勞動力輸入區域的勞動勞工日價的數據來看,平均勞動工日價至少翻了3倍以上。
圖表7 2006-2014年主要勞動力輸入區域勞動工日價 單位:元/天
區域 |
2006年 |
2010年 |
2014年 |
北京 |
29.5 |
60 |
90 |
上海 |
29.9 |
62.3 |
105 |
廣東 |
24 |
55.8 |
80 |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農產品成本收益年鑒
中國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尤其是2010-2013年,勞動力成本的增速都在20%以上,2012年部分甚至超過30%,勞動成本在總成本的比重也出現一定程度提高,其中2014棉花生產中的勞動成本所占份額最高,為62%,而2000年這一值為48%。其次甘蔗為60%,提高了22個百分點,蘋果為59%,提高了20個百分點,油料作物為55%(主要是油菜籽及花生的勞動成本較大),提高了13個百分點,玉米為45%,提高了7個百分點,散養生豬為27%,提高了6個百分點,。
圖表8 2000年VS2014年中國代表性農產品勞動力成本及比重
數據來源:農產品收益統計年鑒 單位:元/頭、元/畝
而美國從2000年到2014年,玉米、生豬和大豆的勞動力絕對成本有所下降,而總的生產成本仍在增加,玉米每英畝使用的勞動成本從2000年的35.57美元下降至2014年的27.91美元,所占比重從14.42%大幅下降至4.05%;小麥的勞動成本小幅增加,但是所占比重從2000年的10.38%下降至6.26%;生豬(含所有養殖階段)養殖中勞動成本從7.28美元/英擔下降至5.15美元/英擔,所占份額從23.36%下降至5.06%,大豆勞動力成本從21.52美元/英畝下降至20.78美元/英畝,所占份額從8.47%下降至4.35%。
圖表9 2000年VS2014年美國主要農產品勞動力成本及比重
數據來源:美國農業部 單位:美元/英擔、美元/英畝
勞動力成本的快速上漲,使得農業生產中勞動成本所占的比重快速提高,機械化水平低的農作物品種及中小養殖戶及企業被快速替代及淘汰,使得我國農業的規模化水平和農業生產的效率快速提高。同時由于務農的機會成本大漲,造成了部分農村土地的大量閑置。高勞動力成本下的中國農業,面臨嚴峻挑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布瑞克農業數據 頭條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