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華西都市報》推出“家風”系列報道,在四川省范圍內尋訪優秀的家風、家規、家訓故事,挖掘本地歷史、文化、家族、宗祠中特有的歷史文化,家規家訓等人文特色,讀懂當下的“新家風、新家規”,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的鄉賢文化,一時間引起眾多人熱議。最先推出的是《三國演義》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的詞作者楊升庵——著名文學家、明朝狀元,素有“明代三才子(之首)”之稱。其家族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一門七時士,宰相狀元家”,其先祖就是被范曄寫進《后漢書》的東漢太尉楊震,他的“四知”拒金,清白傳家有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被選用在現行的初中語文教材中。楊氏家訓有“四重”:“家人重執,家產重量出,家禮重敦倫,家法重教育”,意在教育子孫敦睦人倫,興家立業;“四足”:從居住、飲食、娶妻、育兒四個方面教育子孫淡泊名利,節儉持家。
列夫.托爾斯泰曾慨嘆: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綜觀中華大地人才輩出,長盛不衰的名門望族,發現其共同特點:重視家風建設和家訓傳承。
湖南岳陽張谷英家族把“耕讀繼世,孝友傳家” 的對聯,高懸于“當大門”前,成為600余年來張氏族人的精神支柱。其家訓“孝父母,友兄弟,端閨化,擇婚姻;睦族姓,正蒙養,存心地,修行檢……”歷經無數先賢修訂、完善,25條家訓、5條族戒流傳至今,潛移默化影響著一代代人的思想,開成了一種以“孝當先、和為貴、勤耕讀、崇廉潔”的淳樸風情,鑄就了古村數百年不動搖的家庭凝聚力。
江蘇泰州市號稱“古有三科兩狀元,今有弟兄四院士”,擁有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三個當今院士的李氏家族,其家訓共80字:“愛我中華、興我家邦、少小勤學、車胤孫康、弦歌雅樂、翰墨傳香、尊師益友、孝德永彰、和親睦鄰、扶幼尊長、敬德修業、發奮圖強、女紅針黹、嫻淑賢良、詩書共讀、蘭桂齊芳、扶貧濟困、造福一方、克勤克儉、家道隆昌。”為家族的繁榮昌盛營造了良好家風。
安徽合肥包氏家族,其家訓還是宋代名臣包拯生前立下的:“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并命兒子將家訓刻在堂屋墻壁,以昭后人。包拯的言傳身教,養成了清廉公正的家風,并被包氏后人繼承弘揚。《人民日報》幾年前報道,包氏家族后代的三百多戶、一千五百多人中,沒有出現貪贓枉法或者因犯罪而被關押的。祖宗的家訓教化、約束成就了清正廉潔的好家風。
江浙的名門望族錢氏家族。自吳越王錢镠(852年—962年)以來家族就有族譜。自錢王始,錢氏精英不斷涌現,近代以來更是子孫鼎盛。曾有一個繞口令來形容這個時期的錢家“人才譜”:“一諾獎、二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五全國政協副主席、十八兩院院士”。當代錢氏家族,僅科學院院士國內外就有l00多人。除大名鼎鼎的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的“三錢”外,還有錢穆、錢鐘書、錢玄同、錢永健等著名人士。杭州錢镠研究會秘書長錢剛認為:錢氏家族的興旺不衰,與錢家人當成家規的《錢氏家訓》有密切關系。錢偉長曾表示家訓對其影響頗深,他說:“我們錢氏家族十分注意家教,有家訓的指引,教育有方,故后人得益很大。 ”錢學森的父親錢均夫也說過:“我們錢氏家族代代克勤克儉,對子孫要求極嚴,或許是受祖先家訓的影響。 ”
家風是什么?中宣部部長劉奇葆說:“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古老家風傳承著家族的文化密碼,家訓是最經典最實在的家教之本,是成就良好家風的基礎,四川在全省范圍內尋訪優秀家風、家規、家訓故事,挖掘本地歷史、文化、家族、宗祠中特有的歷史文化,打造當下“新家風、新家規”,這是一件利在當世,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值得在全國各地學習、借鑒和推廣。
(作者簡介:林日新,湖南省武岡市灣頭鎮人,中學高級語文教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