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縣一年有10位局長、副局長提出改任主任科員、副主任科員等虛職崗位;發改局長、財政局長等實權人物也申請“實改虛”……近日半月談記者在多個縣調研了解到,在全面從嚴治黨新形勢下,超發獎金、超配職數等非常規的干部激勵手段行不通了,部分干部深感推動工作缺少抓手,加上權力受到監督,“無油水可撈”成為常態。于是,盼望從風險和壓力大的實職改任清閑但待遇不少的虛職,已成為一些基層局長、副局長們的官場心態。(半月談4月12日)
在反腐的高壓常態下,一些官員開始有了進取意識不強,只求平安過日子、“保位子”、“守攤子”成了許多官員不作為的思想,甚至一些官員為了不犯錯,提出“實改虛”,主動辭去局長職位,要求改任主任或科員,這些基層官場心都需令人警惕。
公務員“只進不出,之上不下”的怪相,被人們認為公務員這個職業是鐵飯碗。如今在反腐的常態下這種怪相將被打破。提倡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導向,堅決杜絕為官不正、為官不為、為官亂為的三種人員。
“為官不正”是形成腐敗的根本。一名官員思想不正整天想著如何為自己謀利,逐漸就失去了黨員干部的本色,逐漸走上腐敗。所以在新常態下要堅決杜絕為官不正的人員,這樣才能建設一直風清氣正的黨員干部隊伍。
“為官不為”嚴重脫離了黨的群眾路線,俗話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是一句婦孺皆知的民諺,它用通俗易懂的話說出了為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民、務實。既然為官,就要有在其位、謀其職、盡其責的思想,杜絕“為官不為”,并對“為官不為”感到羞恥。
“為官亂為”是指在其位“亂”謀其政,根本談不上“法”和“依法”,是一種明顯的瀆職行為,不僅導致國家政令不暢、執行不力,還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更大的破壞性,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嚴重的損失,所以黨員干部隊伍中是堅決不能容忍“為官亂為”的人員。
能者上,庸者下,這是新形勢下的官場機制,選出能夠真正為民辦事的官員才能得到百姓的擁護和愛戴,堅決杜絕為官不正、為官不為、為官亂為的三種人員,真正建立一支“為民務實清廉”的黨員干部。
(作者單位:北川羌族自治縣墩上鄉)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