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很多地方,看過不少村子,最應該反思的一個問題是:一個個鄉村美是美了,為什么還是同之前一樣,看不出半點生機與活力,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鄉村真的沒有拯救的希望了,還是方式方法不對,或人不給力?
舉兩個位于北方的村子的例子。這兩個村子具體在哪兒,名字是什么,暫且不說。目的只是想讓大家真實了解一些地方的美麗鄉村到底是如何做的,做完之后與之前究竟有哪些不同,并希望讀者朋友能從這一客觀實際出發,思考一下其中問題出在了哪兒?
一、誰的大手筆:小橋流水人家
第一個村子有村民1000多人,平日仍在村里住的不到200人。村子緊鄰一條寬寬的大馬路,距離縣城也不遠。為將這個村子打造成所謂美麗鄉村,據說當地政府前前后后投入了1000多萬元。
在朋友和村書記的陪同下,筆者將該村整體轉了一遍。最大的感觸是,村子是按照公園的標準打造的,鄰路墻面被整體粉刷了一遍,且做了點綴與裝飾;村中的小河全部用水泥澆灌砌平,小河上面還有幾處別致的小橋;河兩邊空地上隨意擺放了一些如石碾、石墩的老物件;村口被圍欄圍著的池塘邊,蓋起了一座標志性建筑,還有一個相當逼格的闕門。
一路走下來,還真有些“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感覺。其中幾處位置突出的農家院外面掛著一排紅燈籠,還有“客棧”字樣的牌匾。走進去后,里面就是一個普通的農家院落,問這里是否能吃飯住宿,家里女主人一臉奇怪的表情,只說了兩個字,“沒有!”
好在這處院落家中還有人居住。據村民說,平時村里也就一百多人,其他人要么搬走了,要么外出打工去了。對于這里的美麗鄉村建設,村民自然沒什么意見,其中一個村民說,“政府愿意拿這么多錢建設自己的村子,怎么說都是好事,只要不讓自己出錢,愛怎么建就怎么建,隨他們。”
錢是縣里、市里、省力撥發下來的,負責建設這個村的又是上面的領導,不出錢不管事的村民能說什么,自然怎么做都行。其中問題關鍵是這位負責人,他做這件事的初衷是什么呢,而這才是村子能否真正美麗的關鍵。
其之所以愿意“甩開膀子,干出樣子”,一是出于政績考慮,事做好了才好向他的上級交差,那是一種榮譽;二是具體想干出什么樣子,在他看來,村民大多沒文化,按他們的意愿干肯定做不出什么新鮮能吸引眼球的東西,還不如按自己的想法和意志打造。
于是,他帶領著一群人,用了一年時間,花了一千多萬元,還真做出了一個自己所希望看到的美麗鄉村,即“靜”又“雅”,就是“美而不活”。
二、為“風”愁:萬事俱備,只“愁”東風
相對第一個村子,第二個要說的村子相比要好上很多。兩個村子面積差不多,人數也差不多,相距不過幾十公里,而且都是上級領導親自一手抓的。如果單從村子的硬件、創意,還有村子的整體規劃與設計上看,該村的美麗工作做得堪稱完美。
其中一個最大的不同是,這是一個被深度開發的村子。村子雖說不大,“美麗”工作已經由沿街表面走進了每家每戶,村中人為創意出來的亮點,可謂層出不窮。整個村子轉下來,感覺內容相當豐富。
這是一個帶有要做鄉村旅游“愿景”的村子。盡管一些庭院內打造出的可運營的點仍空無一人,然而仍有部分場所已開始實際運營。不過這些運營項目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店主一天下來服務不了幾個人,賣不出什么產品。筆者不清楚面對這種慘淡經營的局面,地方政府是否會給予適當補貼,只知道當地政府為了能使該村活起來,十分焦慮,也想了不少辦法。
在筆者看來,當地所采取的辦法無非兩個,一是舉辦幾個能夠吸引眼球的帶有路演性質的活動;二是全媒體立體宣傳,從縣里到市里,從市里到省里,從省力到北京,電視、報紙、網站,包括移動互聯網、公眾號、微信朋友圈,他們希望通過這種立體轟炸,能為該村打開一個全新的局面。
事實上,這兩種宣傳方式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同時整個村子,從規劃到建設,從創意到宣傳,其中并沒有太多當地百姓的影子。留在村里的百姓,如從前一樣,還過著過去的日子,所不同的是,居住的環境要比之前好了許多。只是村里還沒有出現,因村里要做鄉村旅游而出現在外打工的本村村民返鄉創業的現象。
在如何盤活這個村子的問題上,上級領導率領的隊伍,似乎已經用盡了整個團隊能想到的所有辦法。下面的路到底如何走,問題如何解,通過做哪些事情,才能使已經實現了一半的愿景繼續向前延伸?
三、以人為本,這個“人”到底指誰?
表面上看,第二個村子出現的問題是“運營沒有做好”,甚至有人會說,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將村子的運營與規劃建設割裂開了,沒有形成一個緊密相關的運營整體。定位、策劃、規劃、運營,把一個村子當成一個項目來運作,的確應該是這樣。問題是,若以村子為核心載體,村子的主人——村民又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按理說,地方政府是最擅長與農民打成一片的,保持魚水情深的民政關系是黨和政府的優良傳統。現在為什么留在村里守家的百姓,地方上不愿或不屑去發動;在外打工的本村百姓,能用什么辦法吸引其返鄉創業;甚至做農村的事,為什么總是習慣性地將農民拋開,或擱到一個無關緊要的位置?
一場沒有農民參與,沒有農民完全配合、全力支持的鄉建,到底建的是什么,為誰建的?自己回想親眼所見的一個個美麗鄉村,發現一個十分奇怪的現象,即地方政府也好、企業資本也罷,還有各種提供智力服務的機構,幾乎所有人都在圍繞美麗做文章,圍繞政績任務、城市居民消費、基礎硬件建設冥思苦想、挖空心思,又有多少人真正從農民角度深入考慮過問題?
鄉村建設要以人為本,這個“人”到底指誰,難道不是以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農民為本嗎?而在具體落實中,每個參與到鄉建的人和機構又是以什么為本的,最后打造出來的美麗鄉村又是為誰服務的?這是一個需要直面的問題。
縱觀全國的美麗鄉村建設,“美而不活”是一個普遍現象,也是一個普遍難題。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國家提出了要“創新鄉賢文化”,將人的問題放在了一個更加突出的位置;有的地方圍繞村級產權問題,已經開始進行鄉村組織改革,構建法人治理結構,并希望通過這一改革措施真正釋放鄉村經濟的發展活力。
美麗鄉村建設真正要美麗的不僅是生態美、環境美,同時更包括生產美、生活美和文化美。解決當下鄉建“美而不活”的突破口,首先要改變過去的建設與經營思路,不能將“美麗”工作僅僅停留在生態和環境的改善上。其次要將問題的重點放在改變鄉村組織、鄉村社會、鄉村教育、鄉村文化等人文生態方面來。
鄉村組織問題優化了,才能吸引更多本鄉人回去;鄉村文化、鄉村產業改觀了、升級了,鄉村人財物的城市化水土流失現象才能得以改變。也只有將鄉建問題觸及到這個層面,才能讓更多替鄉村做主的人清楚,美麗鄉建到底是誰的鄉建,“美而不活”的核心原因到底是什么。
唯有如此,參與鄉建者才能找準自己的位置,改變原有高高在上的心態,助推美麗鄉村涅槃新生的升級、轉變。而此種協同共建鄉村局面的出現,或許才是一種新鄉村文明被孕育的真正開始。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九派智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