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社科院在京發布《中西部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處境與對策》一書,其中一項“中西部農民向城鎮轉移意愿分布”調查顯示,“很想”向城鎮轉移的農民工占11.83%,“比較想”的占21.73%,“一般”的占17.45%,“不太想”的占24.82%,“完全不想”的占24.13%,約一半農民工不想進城,另外66.1%的農民工認為到了一定年齡就想回鄉。消息發布之后,在網上引起熱議。(4月26日《中國青年報》)
按理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城市比農村生活環境好,生活質量高,工作機會多,發展前途大……可為什么“66.1%的農民工認為到了一定年齡就想回鄉”呢?
一方面“故土難離”——戀鄉情結重是歷代農民的傳統。故土有自己的根,自己熟稔的山、水和人。從小養成“知足常樂”的心態讓他們不會對生活產生更高的要求,只要能吃飽、穿暖、有一個安身之所就別無太多的奢求。近年來,農村的環境有了很大改善,交通便利了,房子一年比一年精致,而且農村的農業收入、補貼收入、土地收益都提高了。據權威機關的調查顯示:當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是55%,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8%,之間的差異就是農民工人口。74%的農村戶籍流動人口愿意在城市長期居住但不愿意放棄農村戶籍。主要原因是想保留土地——沒了土地后再無法享受市民的福利和保障,對他們而言不啻是一場災難,這是農民特別擔心的問題。
另一方面“望城興嘆”——城市高房價,高消費,令不少農民工對未來產生莫名的恐慌。老一代農民工大多知識水平不高,沒多少技術,多年來離鄉背井進城打工,收入不高,也沒多少積蓄,是屬于人老未富的一代。而“農二代”從小父母常年在外,作為“留守兒童”的他們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弱化,在學習和行為規范上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知識能力上大多不高,能躍龍門的極少,只得子承父業,成為新一代的“農民工”,雖然希望能成為城市居民,但長期養成的自卑心理促使他們不敢存太大的奢望,農村畢竟還有舒適的房子和溫馨的親情,更有一塊能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土地。
總之,“農民工”融入城市是一個復雜而艱難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此,政府應當從戶籍制度、社會保障的統一、降低房價、農村土地的產權保障、教育、就業、調整勞資關系、適當提高最低工資水平等方面來提高城市化率,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早日實現“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的“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的目標。
作者單位:湖南省武岡市灣頭鎮泉塘中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