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農村并村”新村名該如何取?
上周,筆者接到家鄉村書記的電話:“政府為了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市正在積極推進“行政村通暢工程”之一:并村。上級決定我村與鄰村合并,可是在村名問題上卻遇到了難題。林老師,你作為一個從本村出身的文化名人,合并后的村名該如何取呢?”當時,我立即表態:“取村名?對個人來說,我當然希望沿用自己村的原村名。”村書記說:“鄰村的村民也是這樣想的,那該如何是好呢?”
早在春節期間,筆者回鄉過節時,就聽人說“全市建制村在485個的基礎上,將減少182個,合并為303個”,看樣子并村已勢在必行,然而,并村后應該如何取村名,這可是一個亟待辦事者深思熟慮的問題。
因為地名是一個地方文化的濃縮,歷史的記憶,更是一個地方無數鄉民的精神家園,曾寄托著老一輩人無限的希冀和情感,寄托著鄉民們沉甸甸的鄉愁。面對現代化的滾滾洪流,如何保護老地名,延續傳統文脈,保護一方鄉土的精神家園?許多地方政府曾下發不少類似的“保護令”:《關于加強老地名保護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地民政部門要盤存保護、發掘弘揚老地名資源,進一步加強對老地名的保護。
雖然說“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很骨感的。”并村后喪失部分村名也是必然的事,但辦事者也應當最大限度地保護鄉村文化,讓鄉民們的鄉愁不受到太多的傷害?為此,筆者認為應當堅持以下幾項原則:
一,尊重歷史。慎重查證村史、鄉史和縣史,比較兩個或三個村名的歷史,選擇歷史悠久且名氣大作為并村后的村名。
二,尊重民意。并村后的新村是村民的新家園,不能讓少數人武斷取名,應當尊重大多數村的意愿,在情況許可的情況下,可以進行比較全面的民意測量或進行民主投票決定。
三,尊重未來。村名應當立足現實,著眼未來,從發展本地經濟,保護自然景觀,維護地方文化出發進行綜合考量來決定并村后的取名。
總之,在并村后這項農村改革上,政府不能過多進行“行政干預”,切忌簡單、武斷、粗暴地“一并了之”,以免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帶來后遺癥,把好事辦成了壞事,這是與政府并村的初衷背道而馳的。
作者單位:湖南省武岡市灣頭鎮泉塘中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