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是我黨政治經濟學理論和發展理念的又一次重大創新,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精準把握,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遵循和靈魂所在。
近兩年是慈利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值得關注和研究的“重要節點”,也是全縣上下同心協力戰勝各種挑戰、經受各重大考驗、扭轉被動局面、步入良性發展的“關鍵拐點”,更是開啟新一輪大發展、大跨越的“歷史起點”。慈利縣委認真審視慈利發展實際和環慈周邊形勢,進一步優化頂層設計、豐富發展語言、完善“慈利方案”,提出了建設區域經濟強縣的階段性目標。在今年的經濟工作會議上,我們進一步明確發展思路,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旅游全域化、發展綠色化“五化同步”,堅決打贏項目建設、產業轉型、城鄉統籌、改革創新、民生改善“五場硬仗”,動員全縣上下扎硬寨、打硬仗,確保“十三五”首戰必勝。慈利縣委、縣政府深刻認識,必須深植“五大發展理念”,遵從邏輯思維、尊重發展規律,堅定不移地朝著建設區域經濟強縣目標奮進,為全市早日實現旅游勝地夢、全面小康夢承擔“慈利份額”,集聚“慈利力量”,做出“慈利貢獻”。
創新:堅持創新發展,才能有效避免動力衰退、低水平循環的“平庸之路”。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驅動力。近年來,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背景下,如何不辜負市委、市政府的重托和慈利人民的期盼,如何推進慈利發展,是慈利縣委、縣政府始終牢記在心、緊扣在手的第一要務。慈利作為后發地區,如果在慢進中失去主動,在緩進中迷茫方向,在“坐吃山空”的等待中淪為平庸,是一種最可怕、最可慮的后果,必須提振精神,擎起創新大旗,在傳統發展的“加法”上,做好創新發展的“乘法”,才能實現從低水平循環到高質量競爭的轉換,才能繼續保持較強的增長動力。
一是積極搭建創新發展平臺。把縣新城區、縣工業集中區、大峽谷旅游經濟區“三大引擎”作為創新發展的“主戰場”。聚焦工業集中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優化管理體制機制,提高有效投資強度,大力培育和扶持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園區活力、提升發展質量。 搶抓產城融合試點機遇,大力推進新城區長德國際、博聯國際等商貿廣場建設,構建商圈集群,打造投資“洼地”。加快推進大峽谷經濟區澧水半島、冰雪世界等項目,優化景區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景區管理,把大峽谷玻璃橋打造成為五星級旅游品牌,全力打造東線旅游龍頭、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先導區。
二是鼓勵和支持創業創新。鼓勵和支持眾創、眾籌、眾包、眾扶等新型商業模式發展,依托慈利眾創空間、供銷云商和錦程物流等支撐平臺,全力打造線上線下協同創業的新格局。創業創新離不開人才,必須進一步加大人才引進與培養力度,組織人才、激勵人才、服務人才,引導廣大人才積極投身到創新創業這股熱潮之中,把慈利打造成為創業創新的一塊熱土。縣委進一步加強了人才工作,出臺了相關規定,啟動了“磨練慈利骨干、打造慈利選手”工程,效果初步顯現。
三是把改革牢牢抓在手中。改革是創新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h委、縣政府敏銳捕捉重大改革機遇,緊跟上級部署的改革節奏,狠抓各項改革任務的落實。全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省直管縣”試點工作,把省、市下放的經濟管理權限接住、管好、用活。以金融改革為重點,加快組建縣經投集團,爭取發行企業債券,力促慈利農商行組建并成功運營,強化本土金融支撐;在有效防范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前提下,進一步盤活民間資本存量,培育形成結構合理、健康有序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真正幫助企業走出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
協調:堅持協調發展,才能避免畸輕畸重、顧此失彼的“失衡之路”。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慈利在歷屆班子的領導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成就,為我們這一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不可否認,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發展中的問題,尤其是不協調、不平衡的問題也比較突出,特別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城鄉發展不協調,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都存在不少“短板”,必須堅持協調發展,化解矛盾、促進平衡、提升效能。
一是做好產業結構調整這篇大文章。緊緊圍繞市委“一戰略七行動”,結合慈利實際,大力實施“1656”“135”“523”等行動計劃,著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型,加速提質,推出更高質量、更有特色、更能迎合市場需求的旅游商品、工業制品及農副產品。積極對接張家界、服務張家界、融入張家界,走好突出特色、融合互補、差異發展的全域旅游之路,推動全域景區化建設,打響“溫泉之鄉”品牌,加快萬福、江埡溫泉提質升級,推介開發15條精品戶外線路,著力催生一批休閑、娛樂、養生、拓展等與旅游緊密融合的新業態。在化解產業結構矛盾上想辦法,進一步淘汰一批落后企業、污染企業和過剩產能,幫助企業轉型、解困、蛻變、重生。積極推動現代農業“接二連三”,大力扶持龍頭企業,打響生態、綠色、富硒的農產品牌。
二是下好城鄉一體化發展這步關鍵棋。圍繞金慈銀澧、山水洲城、生態宜居的規劃目標,堅持提質繁南、拓城興北戰略,大力實施五年塑城計劃,著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大力拓展新城區、提質改造舊城區,打造基本功能健全完善的“海綿城市”,均衡配置城鄉資源,加快重點鎮、特色風情鎮和美麗鄉村建設。
三是堅持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手抓。加快文化強縣建設,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開展“省級文明縣城”創建工作,精心打造推出我縣的“十一”大民族民俗文化品牌,做好文化旅游、文化城市融合文章,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
綠色:堅持綠色發展,才能避免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的“透支之路”。
綠色發展是永續發展之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所擁有的生態環境,是最寶貴的財富,是相對而言最突出的優勢,絕不能隨意消費、隨意透支,必須在嚴加保護中謹慎開發,在嚴控實管中合理利用。
一是打造綠色產業。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落實食品安全“四個最嚴”的要求,全力保障人民群眾“餐桌上的安全”“舌尖上的安全”。在產業項目引進上嚴格選擇和控制,凡是效能低、排放高、污染重的項目,堅決不引進、不放行,全力推動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生產攻堅克難,堅決把已有的污染企業、落后產能淘汰出局、整改到位,堅決不要損害環境、貽害子孫的政績。
二是嚴格環境保護。一以貫之地抓好生態主體功能區的建設與保護,扎實開展環境整治“7+1”行動,實施“山長制”“河長制”,把流域治理和山林保護責任落實到村到人。
三是加強生態修復。積極投身張家界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實施城鄉綠化攻堅行動,建設常張高速綠化帶,大力實施石漠化治理、退耕還林等項目,提高森林覆蓋率。完成大滸鎳鉬礦三期治理工程,積極爭取國太橋砷污染治理項目,讓慈利的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景更美。
開放:堅持開放發展,才能避免畫地為牢、坐井觀天的“封閉之路”。
開放發展是實現社會繁榮的必由之路。對于慈利一縣之域而言,必須在學習交流中實現共同進步,在抱團發展中實現合作共贏。
當前,慈利被三個國家級區域發展規劃所圍繞,處于長江中游城市群下沿、武陵山集中連片扶貧開發區域東部、洞庭湖生態經濟圈西緣,區域地位日益突出,僅過去一年就爭取了省級以上支持政策21項,正處于來而不可失之“時”,面臨蹈而不可失之“機”。應該跳出湖南西北一隅,牢牢把握住建設澧水流域生態經濟帶的主動權,積極對接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努力在爭取國家重大項目、扶持政策上擴大影響力,在產業規劃上創造更大的騰挪空間,在與湘潭高新區、寧鄉等發達地區的交流合作中不斷學習進步,促進人才、資源、產業的協調互補。大力開展區域聯合招商,著力構建更寬松的政策環境、更開放的發展格局,變“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多引進一些“高大上”的戰略企業、優質項目,確保在更大的范圍內更有效的配置資源。
共享:堅持共享發展,才能避免群眾背離、社會動蕩的“風險之路”。
廣大人民群眾需要有溫度、有關懷、有質感的發展。
一方面,人人都看得到變化、收獲到實惠、享受到紅利,才有共同推動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另一方面,慈利的經濟還不發達,還有148個貧困村,接近6萬貧困人口,并且還有相當一部分群體僅是處在“不貧困”的邊緣,離富裕殷實無慮的生活水平還有較大差距,推動共享發展增進人民福祉,是慈利人民十分緊迫的現實需要。應該把更多的財力、物力、精力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傾斜,抓緊辦好省市民生實事。打好脫貧攻堅戰,堅持精準脫貧、精準扶貧,圍繞“兩不愁三保障”,貫徹“五個一批”部署,堅決實施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十大脫貧攻堅行動、“三個行動計劃”,抓好基礎設施“六到農家”和公共服務“六個落實”,制訂慈利縣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方案和分年度作戰計劃,實施掛圖作戰,步步為營,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一件事。今年要確保50個貧困村摘帽,2.11萬貧困人口脫貧。加大社會保障力度,繼續推進各類保險擴面提質,著力保障城鄉低收入群體生活,兜住基本民生,保障社會公平。
總之,“五大發展理念”是一個有機統一、互為支撐的整體,是解決現實問題、越過“中等收入陷阱”、克服“成長的煩惱”的總鑰匙,打開了一條更加高效、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續的發展之路。深入踐行“五大發展理念”,進行的是一場事關全局的深刻變革,開啟的是一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嶄新征程,趕上的是一趟更具質量效益的發展航班。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公眾號 慈利發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