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組織的社會價值外延
農民合作社作為農業經濟組織最基本的表現形式,不僅承擔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角色和農民盈利的希望。還是農村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的重要載體,為農村和國家的穩定和民主化建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農合論壇高舉‘網聚農民合作力量、打造農業盈利平臺’,幾年來堅持在農業經濟組織最薄弱的‘經營’環節,對經營管理者進行全面的培訓。結合上萬個直接服務群體和間接影響幾十萬農業從業者的實踐,逐步摸索出一套便捷而有效地指導方式和短訓的課程體系,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響。
在下基層農業第一線的實踐中,對農業經濟組織,尤其是對農民合作社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農業經濟組織的主要形式為大型企業,農民合作社和一些中小企業,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大型企業的業務主要放在加工、流通和生產料、品種研發中,和農村的政治、文化生活距離較遠;家庭農場是農業生產最基本和最有效率的基本單位,自我管理能力強,是農村社會活動的參與者。
農民合作社在目前做好農業生產的前提下, 主要是要肩負起農業產業的串接作用。即植保、渠道和金融信用的載體和經營管理組織。既是規模生產的踐行者,也是打通農業產業鏈的產業平臺。這一點已經被發達國家所證實。
要想使農村長期穩定的發展,就要像城市一樣構建行政和經濟的二元結構。有創造價值的經濟體和制定游戲規則的政治體,前者保證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后者保證社會的公平和穩定。二者協調作用,使得社會穩定可持續的發展。農村社會的政治體比較完整,經濟體非常脆弱,不能滿足社會的要求。農民合作社的出現,就是要逐步完善和強大起來,承載農村社會經濟體的重任。并且,隨著農村經濟組織的壯大、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會促進農村政治體的提高和完善。二者互動和良性發展是必然的結果,這一點已經被發達國家所證明。
我們還發現,區域社會的文化活動源于兩個方面:一是政治傾向和政治事件的活動需求;二是經濟活動和商業目的的表現形式。而經濟越發達,對文化的理解吸收和挖掘傳承的文化活動就更加豐富多彩。農民合作社作為區域橫向聯合的主體,區域覆蓋面積夠大;作為產業鏈豎向串聯的主體,人群深度夠厚。與行政體互動,構建農村社會的文化體系義不容辭和不可替代。
目前的農村書屋為什么處于尷尬的境地?核心問題不是農民沒有讀書的慣。知識首先是實用,待人們的物質水平提高了,才會有多層次的讀書需求,‘溫足、知禮儀’。農民需要組織起來,明白規模生產、科技生產、經營管理對農業產業效率的重要作用,和提高個人生產率和收入的決定性方法。通過農民經濟組織的引導和組織,有針對性的進行農業技術、生產和經營的培訓和書籍推薦。農民享受到了知識的好處,成為了農業產業工人、技術人員、經營管理者和農場主。不是不想學,而是如饑似渴。結合農村書屋和農民夜校、電視廣播培訓體系,農村的教育體系才能真正運行起來。
所以, 農民合作社的出現, 為農村社會帶來了發展的曙光。 已經組織起來的合作社,有著發展自我和帶動地方的雙重責任。農民合作社的良性發展和壯大,對農村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農村的穩定需要以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為基礎的經濟體的支撐。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作者的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