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化手續,只是優化公共服務的第一步;有所不為,正是為了讓政府在職責范圍內更好地“有所為”,也就是說還要細致而耐心地做“加法”這樣的切膚之痛,很多人記憶猶新:回老家辦護照,往返數次仍受刁難;出境游辦手續,卻要求證明“我媽是我媽”;在異地懷孕,辦準生證比懷胎十月還慢……這些讓人生畏的冗繁程序,讓人無奈的奇葩證明,早該從生活中消失了。近日,人社部公開《關于加強和改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領域公共服務的意見》(簡稱《意見》),目的就是簡化手續、優化服務。(新華網,5月17日)
意見的出臺可謂大快人心,這不僅為群眾減少了辦事流程,提高了辦事效率。同時也為干部減少工作量,可謂是雙贏,但是由于實行一項新的政策,群眾始終有一段時間的適應時間,因此簡化手續的同時更應該做好宣傳,讓廣大群眾知曉。
老百姓接觸不到更高層的領導,基層干部是什么樣,百姓眼里的黨和政府就是什么樣。也就是說,老百姓是通過身邊的人與事來進行認知,公共服務與老百姓貼得最近,自然也最能影響群眾的判斷。正因此,推進公共服務領域的改革,既能體現為民服務的宗旨,更能提高政府公信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從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到建立權力清單制度,正是在方便群眾辦事的過程中,干群關系的基石不斷夯實。
一個辦事窗口,一頭連著百姓利益,一頭連著政府形象,既可能因為衙門作風而導致矛盾對立,也可能由于周到為民而增強社會信任。做為干部要自覺按照服務型政府建設的要求,認真履行好行政服務職能,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業務素質,讓群眾辦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滿意。同時加快推進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建設。加快推動跨部門、跨區域、跨行業涉及公共服務事項的信息互通共享、校驗核對。依托“互聯網+”,促進辦事部門公共服務相互銜接,變“群眾奔波”為“信息跑腿”,變“群眾來回跑”為“部門協同辦”,為群眾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
作者單位:北川羌族自治縣都壩鄉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