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寧海雖然地處浙江沿海發達地區,但無論是整體發展狀況還是群眾的生活水平和條件,對照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還有不少短板要補。
農村發展相對滯后固然有其客觀情況,但要繁榮農村經濟、改善農村面貌、帶領群眾增收致富,恐怕也要從這個實際出發。寧海是國家生態縣,自然環境好,文化積淀深,古鎮古村和民俗節慶小有名氣,還發展了不少優質特色農產品基地……欲補其短,當用其長。如何利用好有利條件揚長克短、揚長補短,特別是像習近平總書記講的那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至關重要。
整治和改善農村環境,可以收到“立竿見影”之效,畢竟,污泥濁水、臟亂差的農村,即使再富也不是全面小康。發展“美麗經濟”,倒逼著我們建設美麗家園。立足于全域治理、全面提升、全景打造、全民共建、全體共享,建設美麗鄉村升級版。人可以改變環境,環境也可以改變人,目前有2/3以上的村莊實行了垃圾分類,黨員分片、門前三包寫入了村規民約。
農村要發展,歸根結底要把廣大群眾發動起來。通過一段時間的駐村蹲點調研,我也被當地群眾不斷激發出的創業熱情感染了:學設計專業的研究生回鄉開辦了精品民宿;雙林村幾十家民宿經營者多數是80后、90后青年;高山上的烏糯坑村說服從村里走出來的房地產老板支持家鄉舊村改造,如今村民住上了既寬敞明亮又符合農村生活習慣的公寓房。我們因勢利導,謀劃打造了許家山石頭記小鎮、桑洲南山花嶼小鎮、深甽溫泉度假小鎮,等等。政府的規劃和政策引導、工商資本的介入、群眾的積極參與共同催熱了“綠色產業”“山谷經濟”。
事實上,群眾的覺悟遠比我們想象的高。有一次,我去慰問一位113歲的老壽星,問她有什么心愿,她說要我幫她找個醫生,給村里那棵500歲的紅豆杉看看病。村莊變美了、環境變好了,收入也就變多了。群眾深知這一點,保護環境也就更自覺了。這說明,做好群眾工作,關鍵看我們如何去引導,如何與群眾心貼心、心連心。過年的時候村民自發給公路施工工人送點心,他們說送的不僅是點心,還是良心和熱心。可見,路通了、水通了,人心也通了。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做好基層和群眾工作,關鍵在于有一支會干事、能干事、想干事的村級班子。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做給群眾看。這兩年,寧海一方面通過村級權力清單36條,規范村級權力運行,改善基層治理生態,另一方面通過選優配強來打造一支過硬的領頭雁隊伍。班子做得好,老百姓就信服你,就會跟著你走。唯有如此,才能將群眾工作的優勢轉化為我們發展的最大優勢。
中國鄉村發現轉自:人民日報 2016-05-2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