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華社記者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采訪時發現,個別地方干部抱怨申請不到公車,或車補不到位等,出現了“沒公車不愿下鄉”“盡量少下鄉”的情況。比如,山西某縣農委副主任表示,“如果下鄉較近,就坐公交車去,然后鄉鎮有車回城就把我捎上,沒有車就再坐公交車回來,辦公效率較低?!保?月30日 《新華網》)
干部、干部、是干出來的,不是等出來的,面對“沒公車不愿下鄉”“盡量少下鄉”的情況在筆者看來是嚴重的作風為問題。毋庸諱言,隨著公車制度的改革,減輕了財政負擔,破除了以前的車輪腐敗,得到了社會各級人士的高度認可。然而也有不少地方也出現 “沒公車就不愿意下鄉”、“經常外出、花費較多覺得吃虧”,從而不愿意“下鄉”導致干部與群眾關系日益生疏。
干部只有千方百計,為人民服務,積極從辦公室走出去和群眾深入交流,解群眾之所需,才能做到情系群眾、心系群眾,才會徹底把“為人民服務”刻在心里。
誠然,“沒公車不下鄉”背后,也有“車改革”不徹底的陰影,如“私車公用”是否能得到合理補償等,也成為不少干部關心的“心病”,屬于車改革引發的后續問題。每個在基層工作者都知道,一線工作人員需要用車是最多的,但在現實生活中領取的車改補助卻相對級別高的要少的多??陀^上為部分心理不平衡的基層干部埋下了“懶政”的炸彈。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面對“沒公車不下鄉”的“懶政”行為筆者認為相關部門應該及時發揚“啄木鳥”精神,為那些“懶政”敲敲警鐘,及時開展思想教育,為干部堅定黨性。同時各地區要根據實際情況,建立一套完善的公車改革制度和財政補貼標準,解決車改帶來“后遺癥”,讓干部能積極走下去和群眾建立“魚水之情”,才是黨執政之本,立政之基。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白坭鄉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