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日前發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我國到2020年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到2030年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紀中葉,土壤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5月31日新華網)
沒有水、空氣和土壤,人類就無法生存。在大力推行水污染治理、大氣治理的行動中,絕不能忽視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壤的守護。當我們抬頭仰望,希望看到的是藍天白云。當我們俯首大地,希望看到的是青山綠水、郁郁蔥蔥的大地。無論是參天大樹還是五彩繽紛的花草,莫不根植于大地的最表層,那潔凈而肥沃的土壤。離開了土壤,生命就失去了根源;脫離了土壤,生命就可家可歸;沒有了土壤,生命就必將終結。
什么叫“土壤”?“土壤”又何其珍貴?似乎很多人都并不十分清楚。土壤是地球陸地最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層,是在特定的成土條件下,經過漫長的成土過程中逐漸發育和形成的歷史自然體。故而,土壤的形成非常漫長而艱難,一旦破壞,難以在短時間內修復。這也是為什么人類可以登陸月球,卻不能在上面生存的原因之一,因為那里無法形成可以孕育生命的土壤。對于全世界的人來說,土壤的守護、開發和利用都是一個重大課題。比如,美國,國土面積與中國相似,但人口只有三億多,意味著人均耕地遠在中國之上。事實上,只有不到百分之二的美國人從事農業生產,不但養活了三億美國人,還大量出口高品質的農產品。另一例子,日本則國土狹小,約小于中國云南省,但其人口達1.27億,可利用的耕地面積遠小于中國,但日本卻實現了糧食的自給自足。
這兩個例子都可以作為中國如何更科學、更環保、更高效利用耕地的重要參考。然而實現的情況不容樂觀。中國三分之二的國土為沙漠、戈壁、高原、山地,適宜人類生存和耕種的土地面積非常有限,18億畝的耕地“紅線”屢屢遭受挑戰。一方面是雜亂無章、瘋狂進行的大規模城市化,意味著大量可耕地被以更“正當”的理由征用以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和房屋。另一方面,落后的生活、生產方式產生大量污染物,特別是工廠排放的工業污水、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不科學施放的化學農藥,對土壤的健康造成極深的傷害,導致土壤板結、鹽堿化、沙土化,農作物大量減產,極難修復,對于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構成重大威脅。
讓“土十條”守衛我們土壤的潔凈。“土十條”的出臺,無疑是在國人對加強土壤污染治理的持續而強烈的呼聲在應運而生的,明確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全國土壤污染治理總體目標和規劃入防控措施,為今后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強有力的法規遵循和制度依據。但制度再完善,關鍵還得落實在執行上,讓“土十條”守衛我們土壤的潔凈,一需把守護土壤潔凈的理念植入每個公民心中,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二需強化包括“土十條”在內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規條例的宣傳學習,樹立全民土壤保護、利用的法治意識;三需不斷提升土壤保護、開發、利用的科學技術水平,實現環保、高效、潔凈。
作者單位:四川省三臺縣樂加鄉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