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至更長一些的時期內,在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全國性戰略部署中,除涉及國際戰略的“一帶一路”外,國內戰略主要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兩個重點。在制定這兩個區域發展規劃時所確立的新思維和新要務,標志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態勢和新時代,也顯示了區域經濟增長的新空間。
在對京津冀協同發展進行頂層設計和規劃編制的過程中,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發改委”)首先于2015年12月30日發布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并突出地將京津冀地區PM2.5平均濃度的控制作為關鍵指標之一,明確提出,到2017年PM2.5平均濃度要控制在73微克/立方米左右,到2020年PM2.5平均濃度要控制在64微克/立方米左右,比2013年下降40%左右。而“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點內容之一。
201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發改委將據此在2016年編制出臺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等。而在此之前的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調研期間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指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這是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思維、新要務的畫龍點睛之筆。
可以看到,在這兩個最重要的區域發展戰略中,突出的是生態環境保護以及不平衡現象,例如大城市病、非首都功能過度集中于北京等問題的治理。也就是說,在新的發展理念下,對于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化過程中有可能產生的負效應給予了更大的重視,在發展的各項目標的優先順序中,生態平衡和環境質量被置于前列。這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一個突出的標志。
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依賴一定的物質條件,表現為自然條件和人類創造的條件,前者是自然財富,后者是人造財富,主要是通過工業生產所創造的財富,而工業的本質就是將原本無用的物質轉化為有用的物品。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中國處于極度貧困和物質匱乏的困境,主要表現為人造財富的貧乏。因此,按當時的經濟發展思維,重要工業產品生產的從無到有,是壓倒一切的重要目標。作為那個時代的中國工業界代表性人物之一——王進喜,有一句鼓舞全國并受到宣揚的豪情壯語:“寧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精神。
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了實現脫貧致富目標,各地區不惜破壞環境,實際上是為了追求人造財富而破壞甚至毀滅自然財富。一位地方領導面對工業發展所導致的環境惡化,曾經無奈地說:我們哪能不知道環境破壞的危害?但貧窮沒有活路,要命時明知是“毒藥”也得喝啊!那是一個“血拼”的時代,也是一個無知無畏的年代,即不知因破壞生態環境而導致的損失,需要以怎樣的代價才可彌補?人類活動如果異化為對自然的掠奪,就會走到發展的反面。我們不能一味地否定和譴責當年,所幸的是,今天我們站在了擁有相當財富的基礎上,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袋里有錢豪氣沖天,終于可以有膽量和底氣地說:既要金山銀山礦山,又要綠水青山藍天。當然,如果真的是站在了高高的金山銀山上,甚至也可以豪邁地說:“寧要綠水青山藍天,不要金山銀山礦山!”不過,今天的中國還沒有發達到那樣的水平,還要經過極大的努力才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愿望,各地區仍然必須拓展更大經濟增長空間來尋求更高的發展目標。
今天,中國處于權衡的物質主義時代,工業化和物質財富的創造仍然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但是,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活質量提升的目標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在各項目標選擇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目標的權衡是一個核心問題。各地區拓展發展的新空間,實際上就是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新思維和新路徑,實現人民生活的更高質量。
如前所述,工業的本質是將無用之物轉化為有用之物,將有害之物轉化為有益之物。因工業的發山和霧霾天而有害于人類,這是工業的異化,是違背工業本性的反理性現象,即追求財富的過度工具主義傾向,走到了不擇手段地掠奪自然的極端,成為沒有理性和良知的瘋狂。制止這種掠奪和瘋狂,讓工業化回歸其理性道路,規范其行為方式,正是中國當前的歷史性要務。正如有學者的研究成果所表明的:“總體上,中國面臨較大的生態壓力。對大自然的索取已經遠遠超過其持續的供給能力,需要約3.4個中國才能滿足目前對大自然的需求。若不采取得當措施,中國生態環境將繼續惡化,并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
各個國家和地區在其經濟發展過程中,都可能經歷過一段“鍍金時代”,無度地追求物質財富的欲望,可能將世界引入歧途,而置自然環境、生命安全、道德規范于不顧。但人類終會覺悟,鍍金不是真金,失范的大開發是對工業化本性的根本背離,是對作為人類共同家園的自然生態和生存環境的根絕性惡行。
當然,保護生態環境并不是不要發展經濟,相反,發達的經濟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和必要基礎。經濟貧困、技術落后,不可能保持長久的生態環境質量。對各地區狀況進行比較分析不難看到,從總趨勢看,經濟發達水平同環境質量具有高度的正相關性,其最終表現就是人類預期壽命的不斷延長和生活質量的持續提高。世界各國的歷史都表明,以發展停滯謀求環境良好,是行不通的。各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是工業化過程不可分割的同一塊硬幣的兩面,實際上就是用大自然與創新力協同推進人類發展。在中國區域發展中,京津冀和長江經濟帶將成為彰顯這一客觀規律,體現區域發展新思維、新要務的戰略重點地區。事實上,其他地區也都必須循此方向,才可能實現健康與可持續的發展。(口天整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區域經濟評論》2016年第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