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世紀中后期的農業學校到1969年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確立,德國的農業職業教育體系主要覆蓋了職業教育的3個階段——中等職業教育預備階段、中等職業教育階段和職業進修教育階段。其中,位于中等職業教育階段的雙元制“專業農民”培養模式,以及在職業進修教育階段(相當于中國高等職業教育階段)的“綠色證書”制度下由“專業農民”到“農業師傅”資格的晉升,既保障了德國技術農民培養的質量,又實現了其在資格等級上的劃分,從而形成了德國獨具特色的農業職業教育體系。
以大田作物種植、牲畜飼養和園藝種植為主要經營范圍的德國農業以高效率著稱,這與德國農業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高素質的農業從業者密不可分。在德國,農業經營者的收入水平與其受教育程度成正比。
●農業職業教育發展歷史
德國農民教育起源于19世紀初。最初,它主要是由修道院傳播農業家政知識,并在國民學校里設置了農業課程。1802年,近代農業經營學的奠基人泰厄在塞勒建立了德國第一所農業學校,隨后在1804年,他建立了普魯士第一所農學院。在1810~1860年間,德語地區相繼出現了大量的農耕學校及農業學校。這個時期的農民教育以自愿為前提,并沒有出現規范化的農業職業教育,農民教育可以看作農業職業教育的雛形。
德國學校型的農業職業教育可追溯到19世紀中后期的冬季農業學校。此類學校使農民在冬季避開農忙的同時,進行全日制的農業知識學習。冬季農業學校在德國得到了迅速發展,是其后出現的農業學校的前身。1885年德國農業聯合會效仿手工業“學徒制”模式,致力于農業職業教育的建章立制。它于1905年成立了“學徒事項特殊委員會”,負責對培訓企業資質的認可,并于1909年頒布了德國第一部《農業考試條例》。1934年,農業領域的職業教育被劃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雇傭農業工人為培養方向的雇農培訓,實施主體為學制2年的農業職業學校;另一類是以農業企業經營者為培養方向的農業學徒培訓,實施主體為學制2年的農業學校。1936年,德國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了農業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標準,并于1938年正式引入職業義務教育制,農業職業教育也歸屬其中。
二戰后,各聯邦州自主做出有關農業職業教育的規定。其目的在于向學徒傳授務農的知識,培養其務農的能力,學徒期為2年,以通過農業考試作為畢業條件。那時,還沒有出現“農業師傅”證書考試。1948年,農業學徒期由2年增加到了3年。從那時起,農業學校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由原來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轉化成繼續教育的學校類型。與此同時,農業職業學校的學制也增加到了3年。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期,上述規定才逐一在各聯邦州確立下來。1951年,德國在聯邦范圍內頒布并實施了“農業師傅”證書考試規定。1969年頒布并實施的《聯邦職業教育法》統一了各聯邦州關于農業職業教育的法律框架,標志著現代意義上的德國農業職業教育體系正式確立。
●德國職業教育內容劃分
農業職業教育是德國職業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內容的劃分以《2005年聯邦職業教育法》為準則。該法把德國職業教育分為中等職業教育預備、中等職業教育、職業進修教育(適應性進修和晉升性進修)及職業轉行教育。同時,該法賦予聯邦農業部門在其法律框架內,制定農業類職業教育的基本規范和職責標準的權力。
1.中等職業教育預備。此階段是針對那些接受了初等教育、尚沒有職業定位的青年。此階段教育通過傳授相關基礎知識,使受教育者獲得職業行為能力,從而順利過渡到中等職業教育階段。
2.中等職業教育。《2005年聯邦職業教育法》對中等職業教育提出了高要求,即“中等職業教育應該通過合理的培訓進程,使受教育者獲得在不斷變化的工作環境下,從事一項專業性工作而必備的職業技能、知識和能力”。其目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傳授廣范圍的職業基礎教育,從而使受教育者適應日益變化的工作環境;使受教育者獲得職業資格,為其職業生涯做準備;通過受教育者在企業中的實踐性培訓積累經驗,達到學習的目的;培養受教育者獨立能力、承擔責任的能力及同工協作的能力。
3.職業進修教育。職業進修教育可劃分成適應性進修和晉升性進修兩種。適應性進修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工作條件及內容為出發點。例如,培訓內容為如何使用互聯網從而適應通訊技術的發展。晉升性進修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獲得、調整和擴展職業行為能力,使其在職業上晉升成為可能。其內容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學習同行的從業經驗;與經濟領域相結合,擴展已經在中等職業教育階段獲得的生產技術性知識和技能;使受教育者獲得勝任管理性工作的能力;接受在相鄰職業領域的培訓。在一般情況下,此類型的進修需以接受過中等職業教育及擁有從業經驗為前提(例如通過師傅證書考試、技師證書考試)。
4.職業轉行教育。對于那些由于個人原因或企業原因不能繼續從事當前職業的從業者進行轉行教育,為其進入另一職業領域做準備。當某些職位由于技術進步而逐漸消失時,或者一些職業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明顯變化時,轉行教育就凸顯了它的必要性。轉行教育主要由聯邦勞動服務局組織實施。
德國職業教育的目的在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不同背景的青年人能接受高質量的職業教育成為可能,這種高質量的職業教育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基礎。其意義在于:對于受教育者而言,他們獲得了核心從業技能;對于提供教育的企業而言,后繼專業人員的來源有了保證;對于社會而言,受到過優質培訓的專業人員保證了國家的稅收來源,從而也保證了國家的富足。簡而言之,德國職業教育打造的是具備職業行為能力及從業經驗的技術工人或農民。
●德國農業職業教育體系
經過長期發展,德國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農業職業教育也從屬其中。在德國職業教育體系結構中,農業職業教育主要覆蓋了職業教育的前三部分內容,即中等職業教育預備階段、中等職業教育階段和職業進修教育階段。
1.中等職業教育預備階段。(1)職業預備學年。主干中學9年級畢業生,可進入此階段接受為期一年的全日制教育,為進入職業基礎教育階段做準備。(2)職業基礎教育階段。職業基礎教育階段的學制為1~2年,是針對主干中學10年級畢業生傳授文化知識以及相應的基礎性農業理論知識和農業實踐能力,為他們進入雙元制職業中學做準備。他們的學習成績在日后的雙元制職業中學得到承認并可折算計入該階段的學習成績。
2.中等職業教育階段的學校類型。(1)雙元制職業中學。它是職業義務教育制下負責中等職業教育的學校,與農業企業共同培養農業職業人才。所有聯邦州的青少年在完成第9年或第10年全日制學校義務教育后,如果沒有進入全日制普通中學或全日制職業中學(例如職業專門學校或職業文理中學),那就有義務接受3年的雙元制職業中學教育。其班級按職業分類劃分,課時數一般情況下達到每年480課時。課程內容既包括專業課(例如農民職業專業課,涉及作物種植、牲畜養殖及農業技術),又包括普通教育課(例如德語、政治等)。學習期間,學生作為一名學徒可在家庭農場或農業企業,在師傅的監督下學習,每周有1~2天到職業學校學習,1年學習40周。3年學習結束后,進行理論和實踐考試,及格者成為“專業農民”。雙元制職業中學是農業職業教育在此階段的主要學校類型,也是雙元制農業中等職業教育的實施主體。(2)職業專門學校。它屬于中等職業教育的全日制學校,其學生為從事相關職業活動,獲得相應的職業技能,同時學習相應的普通教育文化知識。學制為1~3年,視專業不同而異。(3)職業建立學校。職業專門學校的畢業生可以升入此類學校,或至少在雙元制職業中學上滿半年后進入此類學校。全日制學校學制1~1.5年,非全日制學校學制3~3.5年。(4)專科高中。其教育在德國教育體系內為第11及第12年級,入學以中等學校教育文憑為前提。專科高中傳授普通教育文化知識、專業理論知識及專業實踐技能,畢業生可獲得普通高校入學資格。實踐技能教育安排在第一學年,全年每周4天,每周至少8小時課堂教學。(5)職業高中。其學制為兩年全日制教學,畢業生可獲得與專業相關的高校入學資格,學生也可采取非全日制形式學習,但學制相應延長。(6)職業文理中學。它在德國部分州設置,以文理中學的高年級形式設立,課程教學的職業相關性較強,學制為3年。入學前提為中等學校教育文憑,同時相應科目的分數符合進入文理中學的要求,或者取得同等教育的文憑。學生畢業即可獲得普通高等學校入學資格。此階段農業職業教育體系內的學校類型主要是雙元制職業中學。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東方城鄉報 2016年07月19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