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8日,一封呼吁開展反城鄉硬化運動、建設海綿城市、修復城鄉生態的掛號信寄給了中國七大流域80座重點城市的市長,這是給中國所有市長的一個全面的、最早的預警。
4年來,全國各地城市輪番上演水漫金山的故事,而填湖造地大搞開發的場景義無反顧地進行著,直到今年城市和鄉村洪澇災害問題的總爆發。
連日來,長江中游地區和華北地區連發暴雨洪澇災害,多地中小流域河堤潰口,大中城市內澇災害肆虐,廣州、武漢、北京、天津、石家莊、沈陽、西安等城市相繼失守,人民生命和財產損失慘重,注定了2016年是數十年城鄉粗放發展方式導致各類災害的集中爆發年。
在分析洪澇災害發生的成因時,填湖造地、圍湖造田、無限制地硬化城鄉大地無疑是首要原因。即使某些城市以河湖保護的名義實施所謂生態景觀工程,也絲毫掩飾不了其灰色開發的本質,對城鄉生態環境毫無裨益。在城鄉開發的熱潮中,究竟填了多少濕地,硬化了多少河道溝渠,建了多少住宅、廣場、道路,基本是一本糊涂賬。但是,從我國水泥行業產量,大致可以看出端倪。2014年,中國水泥產量達到驚人的14億噸,相當于美國20年的產量。加上每年城市改造拆遷的廢舊水泥10億噸,總計每年有大約20多億噸水泥要注入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環境。當我們生存的地表被鋼筋混凝土包裹的時候,洪澇災害自然就發生了,哪怕這個城市過去有百湖之城的美譽。在農村,用鋼筋混凝土硬化的公路、河道,把流域生態環境碎片化分割,造成“國在山河破,城春生態枯”的景象。所有這一切,都是長期粗放發展的結果。
2012年4月8日,一封呼吁開展反城鄉硬化運動、建設海綿城市、修復城鄉生態的掛號信寄給了中國七大流域80座重點城市的市長,這是給中國所有市長的一個全面的、最早的預警。但是,沒有一個市長回應。3個月零13天后,北京發生“7.21”內澇災害,造成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4年來,全國各地城市輪番上演水漫金山的故事,而填湖造地大搞開發的場景義無反顧地進行著,直到今年城市和鄉村洪澇災害問題的總爆發。
痛定思痛,幾乎沒有人對反城鄉硬化運動有過真正的思考和回應,尤其在政府決策系統。盡管海綿城市建設客觀上成為軟化城市地表的舉措,但是,硬化城市和鄉村的工程措施還是在源源不斷的進行著,城鄉硬化的存量和增量都以驚人的速度在增長,將城鄉生態環境壓迫致崩潰的邊緣,城鄉發生洪澇災害的壓力和風險與日俱增。可以預言,今后幾年,是城鄉洪澇災害的高發期,各級政府都不可以掉以輕心,把人民生命財產當兒戲,直到我們的城鄉發展方式徹底轉型。
筆者再次呼吁中國所有城市的市長,把自己服務的城市的硬化面積和硬化率減下來,每年至少減少2%,留住我們的濕地,恢復我們的濕地,通過一定時期的努力,實現“國在山河壯,城春生態美”的美好愿景。這不僅是再次預警,也是吹響向生態文明進軍的號角。
(作者為中國海綿城市及流域管理先行倡導者、反城鄉硬化運動發起人)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青樸生態空間工作室(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