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正榮認為,貧困村大多世世代代窮居自然條件惡劣的深山,當前應以改變下一代“思想貧困”狀態為重點,讓他們在縣城接受教育、開闊眼界,一旦他們年輕時接觸外界文明后,便不愿再回深山。(新華網7月27日)
現今,脫貧攻堅正進入沖刺階段,也收到了不小的成果。但是也有文中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雅龍鄉盤兔山村這樣“扶不起來”的“老牌”貧困村,甚至還出現了“躺著當低保戶”的扶貧現象,使的我們的一些扶貧工作見效甚微。
俗話說,“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可是孩子生得多才能解決貧困問題的思想泛濫,就業扶持、產業扶持、異地搬遷等扶貧的辦法都起不到脫貧的效果的時候,到底什么辦法才能真正的起到脫貧的效果。
筆者認為,正如文中所說,像文中盤龍村這種世世代代窮居自然條件惡劣的深山,應以改變下一代“思想貧困”狀態為重點。對于有條件,有能力的貧困村不僅要注重下一代也要注重當代人的“思想扶貧”。扶貧,不僅是物質上要脫貧,精神上也要“脫貧”。
因此,在扶貧過程中,既要注重物質上幫扶,也要加大精神上鼓勵;既要因地制宜,發展產業,也要鼓舞志氣,幫助他們樹立脫貧的信心和斗志,提升致富技能和本領。事實已證明,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辛勤勞動來實現。只有清除思想上的障礙,激發出貧困鄉村干部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解放思想,積極探索,才可能化短處為長處,變劣勢為優勢,才能全面打贏這場硬仗。
扶貧當先扶志,只有讓貧困群眾有了志氣,“輸血”才有作用,“造血”才有可能,應鼓勵貧困鄉村群眾立足于當地的特色,扶持他們通過自身努力,脫貧致富,樹立“自主扶貧”的觀念,讓他們學習身邊的榜樣,改變思想,解決“思想貧困”問題,這樣才能達到國家扶貧工作真正的目的。
作者地址:四川綿陽北川桂溪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