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古村保護的公益性與運營的商業性矛盾?
其實我認為矛盾這個詞并不可怕,毛主席也說過其實他是最喜歡矛盾的,矛盾的雙方本質上不是一個你死我亡的關系,矛盾的雙方是永遠存在的,不管是公益還是商業,它實際上構成了社會的兩個完全存在的要素。二者之間不管有什么樣的沖突,它們都是必須要有的。
而過去我們看到的現象是什么呢?是公益跟商業之間的失衡所造成的問題。這個問題源頭不是公益,也不是商業本身,是因為公益和商業之間的落差太大造成的失衡。那怎么讓矛盾雙方關系變好呢,就是要壯大路子。這也是我之所以從過去在政府部門、商業機構工作,到現在投身到公益機構的決策中來的原因。要公益和商業平衡,不是去打商業,讓商業有良知,而是做大公益,做大增量以求平衡。
處理這個矛盾,就是具體過程當中要有專門公益的篇章、貢獻稅收的篇章,然后與商業配合和合作,讓大家都不掙錢也不行。讓大家全面做公益,或者全部都不做公益都不行,這兩者是兩個專業的分工。兩個領域都要壯大以形成平衡,這樣這個社會就會更加完美。
古村保護多半是木結構建筑保護,如何在混凝土工業產品背景下,推進傳統建筑規范的制定和法律的完善?
我對古建不是特別專業。我覺得時代的發展本來就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混凝土、鋼筋本質上不是一個罪人,它是一種進步,只是要看科技的進步把它用在了什么地方。用在古村落的時候,你應該是用什么樣的姿態去對它呢?你應該要去尊重這個地方曾經留下來的遺地,用現代科技的辦法有效地嵌入和融入進去。
其實我特別討厭處女地情結和處女情結的思維方式。我記得吳必虎老師的一句話,說當一個漂亮的女生注定是要嫁人的,她要參與到夫妻生活和婆媳生活中去。但你不給她進行有效的夫妻生活、婆媳生活的教育。當她突然就要嫁人的時候,你會發現,她的腦袋是一片空白,她處理后面的事情會極其的被動。
所以古建筑,特別是一些古村落、非文物保護的古村落,與現代技術、先進技術、混凝土是一定要融合的。我見過很多這樣融合的案例,做出來之后的效果是非常感人的。但是要注意的是進入的時候,一定要以尊重和謙虛的心態與傳統形成融合。
從法律上來說,法律推出古村的總體基于風貌的控制是有必要的,但是基體的設計和混凝土的融合,其實是一個審美和品位的訓練。蔡元培說我們中國沒有自己一以貫之的宗教,必須通過美育,通過美育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信仰,提高人民的文化品位。所以我們的這些設計師朋友們,尤其是優秀的設計師朋友們要創造出更多的范例,關照文化的設計、關照貧窮的設計。設計的最高境界就是撫慰貧窮。并不是什么東西都要靠法律,通過美的弘揚、通過體驗,讓大家感知到美好的引導力是無窮盡的,真善美的引導力是無窮盡的。用真善美牽引著大家去進一步前進。
經濟和風俗文化如何共存,而不讓經濟毀了村民的淳樸?
第三個問題,和第一個問題蠻像。經濟發展勢必使大家變得更加市儈,甚至很多時候唯利是圖,利欲熏心,老百姓的內心也受到了很強的沖擊。經濟落差也帶來了很大的不平衡。這個時候我們能做什么呢?我們要拒絕經濟嗎?還是那句話,沒辦法,拒絕不了。就像漂亮的姑娘要嫁人一樣。那我們應該怎么辦呢?我們要做強對公益端的投入、對文化端的投入、對社會價值觀的投入。讓這兩者與經濟的發展形成平衡,不能一有錢就撥在GDP上,一有錢就撥到蓋房子上。
前兩天我跟鳳凰網高級總裁的聊天讓我覺得特別感動。他說任何一項事業本質上都是一個教育的事業,我們應該拿出百分之十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到教育當中去,不是一開始我們就要直接硬生生的發展經濟、搞好風貌、開發旅游,在這之前要做教育。教育永遠要先行。公益要先行,教育要先行,甚至同步開展。然后來匹配經濟所帶來的一定的破壞,因為發展是有一定破壞性的。我不是一個處女情結者,也不是一個唱反調的人,或者是只知道痛斥商業所帶來的功利。那我們要反思是不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沒有做夠,公益沒有做到位。接下來我們就把公益和教育做強,以這樣的身份去與商業形成平衡。
同時,也不能要求商業人要具有多強的公益性,他們有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更多的是要有專門的人守在教育端、社會端、公益端,讓他們的聲音、他們的勞動成果、他們的經驗分享為更多的人所享用,這樣平衡就出現了。平衡一定是靠雙方的博弈來形成的,是靠勢均力敵的力量來形成的,而不是讓一方去憐憫另一方。兩個主體是獨立的,獨立地壯大,獨立地找到自己的運行模式,獨立地去開展自己的工作,獨立地生存下去,然后兩者就可以形成平衡的制約。
老宅投資修復后,年輕人在農村怎么持續發展?
我想,其實這個假設并不是特別充分,如果說老宅都投資修復了,那可以用的方法是很多的,年輕人可以拿去創業、搞民宿等等。但前提是誰來投資修復,這才是一個值得去考慮的問題,并不是考慮修復后該怎么用。其實修復后怎么用有很多種辦法,可以搞鄉村禮堂、鄉村圖書館、包括鄉村活動中心、村公所,作為村里的公共服務設施,都是可以的,不見得要拿來經營,也不見得一定要拿來做產業。很多人現在還在花錢新修文化禮堂,為什么就不用老房子來修?為什么不可以把老房子改成文化禮堂、文化高地?因為它本身本來就有文化基因。所以本質上,我認為關鍵是誰來出這筆錢來修理。
這是特別有意思的。我們為了完成這件事情用了幾種辦法,第一個就是有些老房在那里資源都很好,但是身邊的政府和村民都沒有足夠的資金去幫助它,那么我們需要的是架起一座的橋梁,讓真正能幫他的人找到它,就像是個信息產業。就是哪些老房可以被租出去,哪些人愿意去租老房,讓他們建立起信息的溝通和交流的渠道。另外一個就是動用宗族或本土社區的力量,就是比如我們一個村里有三、五個老房子。然后我通過公益的辦法幫他們來找點錢,通過找錢的辦法讓他們自己也活躍起來,然后集資,就是像讓大家共同來修祠堂、修老宅一樣,或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如果讓他們真的認識到你們老房子的價值了,他們就會主動用互聯網等辦法幫你,找到一些錢,用捐款的渠道來找錢,其實都能做的起來。
動用大家的朋友圈的資源,動用社會影響力的資源,甚至讓政府等有影響力的領導來做這個事情的負責人。我一直覺得每一個政府的領導,他的社會影響都不能白費。對于領導來講,他們最大的價值就是他們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每一個鄉長、鄉級領導來認領一個老房子,他們不需要出錢,只需要動用他們的影響力去做傳播和籌款,這些事情就能做得很好。所以中國這些老房,以我們目前所擁有的中國社會的影響力、資金量、資金的活力、社群基礎,要修好它們不是難事。只是目前通道沒打通,并沒有很多人愿意投身到公益來,所以我們不停鼓動大家要投身到公益中來的原因,就是要為人鋪路。
鋪路的目的并不是我去開小汽車,而是我可以幫助更多人去開小汽車,現在很多人都認為是我要去開小汽車,所以我不愿意去鋪路,因此很多人想開小汽車都開不了。如果有人愿意把他的老房租出去,有人愿意要,有人把這個橋梁建設起來,有人愿意做一些公益,有人幫他們的老宅籌款,幫他用影響力去籌措,那這些都能做起來。只是,我們目前的人手太少,參與到這項事業的人太少。如果這個人群越來越多,中國的這點老房子真的都不是事兒了。只是目前我們就在黎明到來前的那段時間里,還要再努力。
我想問古村和農業結合保護的項目能否申請99公益日的公益項目?回歸原始的農業種植,開發新的技術幫助更多城市人?
我之所以鼓動大家來做這樣的公益組織、做公益創業、做社會企業創業的原因就在于這里,就像這次99配捐,個體的話人家是不讓你去參與的。古村之友是可以參與的,因為我們有獨立的身份,并且我們又是一個全國型的資源平臺和資源庫。所以我們就只能做背書,全國各地只要對古村有益的項目我們都可以來推行,這也給我增加非常多的工作量和非常大的投入。
有時候我想,像海里有100個人,但是岸上只有一個人能游泳去救他們,當這100個人都一起撲到這個人身上,其實大家都活不了,全部被淹死。而岸上可能還有99個人會水但是他們都不跳下來救他們,就讓這101個人全部淹死,目前我覺得就是這么一個格局。
跟古村相關的事情,帶有公益屬性的事情,我覺得不只是99公益,還有很多很多公益項目和公益界的援助,不只是錢還有資源,即物資的幫助,只是沒有人或太少人去架這個橋梁了,我們現在以培養組織為著手點,就是想要把人群做大,讓更多人被感染進來,只要有公益屬性的事情,希望人們都會去支持,包括一些有回報的。像是眾籌網等一些公益基金會,他們都在拼命找項目,可是有項目的人又在村里,誰也找不著他們。中間現在是一個腸梗阻,這個橋梁沒人來搭,兩端的人都很痛苦。做眾籌的人下不去,老百姓懂得的不多又上不來,中間這條路是目前是最困難的,也是最辛苦的。所以,我們當然要盡我們最大的努力,有這樣需要的人都可以來找我們,我們也盡最大的體力和精力,只要不讓我們像那個唯一會水的人一樣,那100個人把我們都拖著,把我們累死,我們就一定會頂著往前走。當然我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一起來做些事情,這樣也有能力去幫助更多的人。
我覺得得道多助,不見得要掙很多錢,但也不至于讓做好事的人都死掉,那就是社會的悲哀。如果這個社會變得沒有良知,那么它也沒什么值得人們去眷戀和留戀的。我們既然在思考怎樣去幫助古村,就可以采用這樣的辦法。不見得大家一開始就都是要去賺錢。過去有個說法,大家都在種水果,但是有些人必須去編筐,這樣才更有效率。大家都愿意去鄉村發展,去鎮守一片土地,鎮守一片老宅。但是有更多的人去投入精力來做忠誠的傳導器,那就要把傳導器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的公信力建立起來,讓自己具有一定的合法身份。我覺得每個東西都應該有,為什么古村的核心使命是每個縣都要建立古村之友呢?也沒給每個縣建立合法的古村之友,市里頭又有古村的公益基金,然后用這些東西來完成這樣的工作。
我覺得就當下古村的事業,很多人會覺得古村之友怎么會跑得這么快,兩年不到就變成這個樣子,原因就是我們選擇了一條與很多人不同的道路。不要看我們做公益,看上去好像活得很慘,但其實還是有很多人會對我們表示敬佩,還會有些許的贊賞。在這里我們獲得了許多內心的滿足,精神的富有,這也是很可貴的。古村之友的無形品牌盡管沒有太多的產業去支撐,但是它有很強大的無形資產和號召力,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做得出來的。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好的企業公益創業點。
最后回到這一句話,我的目的是鼓動更多的人一起投身進來。用這種辦法,我基本上能保證大家是用公益創業、社會企業創業的心態為入口,不會活不下去。古村之友走出了這條路,目前我們作為一個忠誠的樞紐組織,還能對大家有更多的幫忙和推動。我相信,這是一定能夠走得出去的。
今天我也就啰嗦地鼓動了這么一件事,這樣既滿足了情懷,又滿足了運營,還幫了更多的人。一個人推動一些社會企業的發展未嘗不是個好的辦法。社會創新所釋放出來的紅利,我覺得會遠遠大于商業創新。人民群眾的力量所爆發出來的能量是指數級增長的,這是核武器。我覺得我們要用好這些核武器,我認為投資就是一個重裝型的裝甲坦克車,互聯網我認為它只是個空軍,社會動員和社會全面參與才真的是核武器,這個時代要用好指數級的核武器。人民群眾的力量是汪洋大海正是這個道理,所以,歡迎大家跟我們一起走進這么一個魅力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謝謝大家,再次感謝中國古村鎮大會,也是我們自己的戰隊,所付出的艱辛努力,我們一起來推進吧,謝謝大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古村大會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