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深圳東進戰略專家研討會”于6月25日在深圳舉行。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表示,城鎮化戰略導致了小城市的房地產過剩,“當時國家有城鎮化戰略,就發展了很多中小城市,房地產商就去拿地建了很多房子,現在就成為了庫存”。
以下為演講實錄:
樊綱:我們今天的會議主題是深圳的東進戰略,我們綜合開發研究院專門有一個研究團隊專門跟進這個項目,跟我們深圳市在合作研究這個專題。
我們今天的會議有很多專家參與來研究討論,我想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深圳市本身的發展,深圳市本身城市的發展和持續的增長;第二個話題就涉及到區域的合作,這不僅是深圳的問題,粵東甚至更遠的地方,深圳和周邊一些城市的合作,等等。包括很多具體的合作方式,現在包括不僅是交通、不僅是經濟、企業之間、開發區等等,包括社會方面的合作都需要進行,那么我們也在思考怎么進行區域合作。
其他國家的,所謂大紐約區、大倫敦區、大波斯頓區人家是怎么合作的,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問題,我相信大家在后面會有更多的討論,我個人就先不進行這些問題的討論了。
在此,想跟大家分享一個話題,也是中國現在面臨很多問題的,一個焦點,就是關于城市化發展的戰略問題。
迄今為止,我們中國講的城市化不是“城市化”、是“城鎮化”,我們正式用詞是“城鎮化發展戰略”,其中特別鼓勵小城市發展、鼓勵小城鎮發展,鼓勵人們不要遠離家鄉;與此同時,限制大城市發展,最近又出一波限制大城市人口增長、限制大城市規模繼續擴大的這些政策和指導思想,就此,我想談點看法。
為什么人類都走上城市化的道路?從經濟學角度,社會學、心理學、文化這些我們放在后面再說,從經濟學的角度,最基本的原因是因為城市化能夠提供一個東西叫做“規模經濟”、叫做“集聚效應”。同樣的基礎設施的投入,然后我們現在搞城市化就可以支撐很多企業發展、創造很多GDP、創造很多就業,過去我們搞鄉鎮工業,分散的搞工業,我們基礎設施你要搞多個基礎設施才行,鋪條電線,鋪到山溝里、鋪到鄉鎮企業去,一根電話線就得花多少錢,因此基本的原因是因為城市化效率更高。最重要的是創造更多的就業,不僅是企業發展了企業效率提高了創造就業,而且人的聚集本也創造就業,因為人口的聚集提供服務業,人口聚集在鄉村里面,你要吃飯走個20公里地,那個餐館也不會發展,所以一個基本是人口聚集的問題,然后文化、社會各種。搞大城市,處理垃圾都比分散的小城市要有效率,那現在還講環保這些問題。包括我們搞軌道交通、集中交通,不同的生活方式,它本身更加經濟、更加有效率,所以這是城市化基本的邏輯。
就沿著這個邏輯往下推,什么樣的城市能夠發展呢?那一定是能夠創造更多就業的城市能夠發展,因為人的基本問題是要就業,特別在經濟發展、城市化發展的第一階段、早期階段,人們都在脫貧的過程當中,都在找工作的過程當中,那他一定是向那些能夠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城市,特別是大城市聚集。中國如此,其他國家如此,全世界莫不如此。
聯合國前些年還搞過一次城市化研究,那研究的結果就是大城市有效。人的流動、人的遷移就是這個規律,他沖著有工作就業機會、有服務業、有文化產業的,提供更多生活便利的這樣的城市去發展,去遷移。就包括文化發展,沒有規模是很難的,你沒有1000萬人口你都養活不起一個音樂廳,你只能卡拉OK。所以我們就看到現在人口在向大城市聚集,而我們的城鎮化這個戰略就有點逆規律而動的嫌疑了。原來都在小城市,當然了我們過去因為戶籍政策,農民工在城里待不下,待不下就要回到小城鎮,村里面周邊的小城鎮、小城市,但是他現在回去了,他下一代還回去嗎,我們現在搞新型城市化了,我們逐步解決農民工在城里面能夠永久待下去的這種機制了,土地制度、戶籍制度逐步都要改革,我們的藍本制度、積分制度,等等都在逐步解決這個了。那農村教育水平提高了,電視有了、網絡也都有了,他的下一代還回去嗎,還會到小城市去嗎,然后這些小城市發展最初也可以提供就業,建設當中也會解決就業,但是長遠的就業呢,制造業在什么地方,服務業在什么地方,所以我們看到基本城市是小城市的人口在流失,三四線城市人口在流失,最近的房地產的問題暴露了這個問題,一二線城市價格還在暴漲,需求在增長,三四線城市去庫存、去庫存,蓋了很多房子、人口沒了。
所以現在中國的土地市場,中國房地產市場基本問題就是一個劃分,兩級分化,人口進入城市和人口流出城市。房地產也好,其他的行業也好,基礎設施建設,我們的交通產業,你就去看一看,這個城市的人口是在增長還是在流失。而且中國是一個地域廣闊的大國,我們有內陸和沿海的差別,內陸人口聚集的這些大城市還是在發展,但是沿海地區恐怕一些中小城市也會發展。所以你先不要看中小,你去仔細考察考察這個城市人口在流失還是在增長,或者它基本目前是平穩的,經濟有點波動的時候,現在還是平穩的,但是增長的潛力還在。
我們這樣一個戰略,所謂城鎮化戰略導致的是小城市的房地產過剩,有些地方可能出現將來成為鬼城,特別一些內陸的小城市,這個問題就會相當嚴重。因為當時也是,因為國家有城鎮化戰略,國家說城鎮化,我底下就發展中小城市,那么小城市也就宣傳,然后我們的房地產就去拿地,建了很多房子,現在就成為庫存。這是第一個造成的后果。
第二,就造成了大城市擁堵。不鼓勵大城市發展,老是限制大城市發展,結果我們大城市的規劃永遠按照比較小的那個人口規模在規劃。規劃完了就擁堵,就現在的“城市病”一大部分是有人為因素的,是因為我們的指導思想就沒想做大城市,我們的格局在最初的時候,那城市規劃的格局就沒有打開,就想著我就幾百萬人口,你又限制不住。隨著經濟的增長、就業的增長,人們進來,人們追求就業的增長、追求收入,導致這人口就不斷的擴張。
大城市是有“城市病”,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擁堵,“北漂”、“廣漂”他們也有他們的苦處。我說如果一開始我們的城市格局就是想著更多人口的聚集,我們不會像現在出現這么多的“城市病”的問題,這么嚴重的“城市病”。我說這是發展中國家,后進國家都有這個問題,后進大城市都有這個問題。這一塊是我們跟歐洲他們的差別,就是歐洲他們早年的城市化進程沒那么快,因為他工業化進程沒那么快,他是在兩百年時間里面,在幾代人過程當中逐步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這時候他的人口是一代人來了、一代人退休了,他的小城鎮是后來退休的人回去住了,他離開大城市的擁堵,他回去住,他把那老宅又好好修一修。然后小城市,退休人回去了,服務業就要發展了,所以一些小城市逐步就保留下來,所以他大城市擁堵情況還沒有那么嚴重。而我們后發國家,我們工業化速度非常快,我們壓縮一代人、兩代人時間里面我們走完工業化進程,那么這個時候城市化水平特別高,就是大城市特別容易形成特大城市,典型的就是,說東京已經遠點了,典型就是韓國的首爾,現在他50%左右全國的人口集中在大城市區,就是這一代人里面實現城市化,退休的人還沒出去呢,退休出去的人很多社會因素等等還要考慮的。
我也不是說只我們有這個問題,日本、韓國也都有這些問題,日本采取多少政策,“不要到東京來、不要到東京來”,最后大家還是到東京來;韓國,“不要到首爾來,我們在小城市待下”,最后還是到首爾來。大城市本身不希望那么多人口,他管理上很麻煩的,投入需要也很高。但是你仔細事后想一想,你這個投入有了人口、有了GDP增長,有了一彎活水,這個是特別不一樣的。
我們深圳這幾年特別好,除了我們高科技發展這是最主要的,企業的發展這重要的因素,另外一方面就是人口流入帶來的活力。當然人多了,你一開始規劃就沒那么大,我們土地效率也是按照比較少的人來規劃的,那當然房價就高了,供求一定是出問題的。所以我們現在討論城市發展,我們討論我們跟周邊區域的合作,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保障房都沒地方蓋,我們向周邊區域了。當然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反過來講,我說我們現在亡羊補牢,我們現在是不是把這個問題就想得更開一點,想到我們深圳可能還不止我們現在將近2000萬人口,深圳的活動人口,就白天來深圳上班,晚上來深圳吃飯、看戲(電影),一個城市的活動人口,我相信我們幾年前提這個3000萬的概念,但那會說的是2050年,那時候深圳只有1100萬人口,講的是2050年達到3000萬人口,現在我想2030年都有可能。面對這樣的前提,我們能不能把這個城市的發展藍圖想得更寬一點、更大一點。這樣,為后面的事情更好做一點,我們交通怎么布局、我們社保怎么發展,這些都是社會政策,我們的社區管理、我們的城市管理怎么去解決我們現在的問題,同時面對未來的問題,早做準備。
因此,這個問題是個大問題,是中國的城市化發展戰略。我們作為智庫,我們最近也要寫這方面的報告。而這個問題,對于我們深圳來講、對于我們東進戰略來講是非常現實的問題。在此拋磚引玉,提出自己的個人觀點,供大家參考。
謝謝大家!
注: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浪網·財經 2016年06月27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