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召開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會議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創新發展。(8月24日《人民日報》)
農村是中國人的原鄉,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建設美麗中國,離不開美麗鄉村的奠基。如果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是頂層設計高度的“抽象”指導原則,那么環境之美、人文之美、風尚之美的美麗鄉村就是基層實踐的“具象”操作手冊。現階段,農村依舊存在留守現象、環境治理、不良風氣、基礎滯后等挑戰和問題。“難做”不等于不能做或者無法做,我們要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樹立問題意識、創新方式方法,切實有效地加以解決才凸顯“難得”。
讓農村精神文明扎根美麗鄉村,植入核心價值觀要講究“人民性”。價值觀是農民群眾認知認同社會的情感基礎,是我們美麗鄉村建設中最難也是最重要的宣教事業,但也是最有價值的成就。當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硬件基礎、人文環境、工作手段都發生深刻變化,我們要推進內容形式和方法手段的創新,增強對群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唯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參與建設的想象共同體,才能發揮出不可攻克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感召。核心價值觀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立足國家政策宣講、群眾利益安排、職業既能培訓等方面,精心設計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價值觀宣傳活動,在貫穿結合融入上下足功夫,在落細落小落實找到著力點。
讓農村精神文明扎根美麗鄉村,文明村鎮的創建要做實做牢。文明村鎮的創建是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的老牌子,從提出文明創建的概念以來,整治村容村貌、改善生態環境就是重要創建方向。文明村鎮的創建,直接為農村精神文明增“質”,是美麗鄉村的外在表現,也是農民群眾短期內看到可看到的良好變化;間接為美麗鄉村建設提“神”,讓廣大農民群眾共享創建成果,從而激發投身美麗鄉村建設的內生動力。美麗鄉村建設不是搞“混泥土建設”,憑著一股“拼命三郎”的蠻勁就可以搞好,要抓鐵有痕、踏石有印,必須把握好“美麗”這個定語。文明村鎮的創建只有把歷史遺跡、文化情趣、田園風光和現代需求結合起來,把臟亂差整治與體制規則運行結合起來,把保護綠水青山和贏得金山銀山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為農民在營造宜居宜創業的生產生活條件,才稱得上是真正的美麗鄉村建設。
讓農村精神文明扎根美麗鄉村,成風化人是美麗新時尚。針對農村文化設施普遍不如城市的現狀,要下大功夫開展“種文化”工作,統籌農村文化服務設施陣地建設,推動城鄉聯動、部門聯動和群眾聯動,讓農村文化標準化、均等化落到地上,切實維護好農民群眾的最基本文化權益。發揮農村精神文化的改善,離不開農村基層文化的自我發展能力的培育,各地要幫助鄉村培訓文藝骨干和鄉土能人、組織編寫家風家訓故事、拍攝鄉村向上向善的專題片等,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組織開展精神文化活動的能力水平。同時,農村文化的供給側離不開民間文化的保護和發展,要依托文化根脈保存鄉土文化基因,開展“特色小鎮”“古村落保護”等工作,讓優秀民間文化活起來,薪火相傳潤化人心,繼續“美麗”下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文明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