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處在一個全面創新的階段,而這一創新正是由互聯網帶動的。古村之友,就是我們在互聯網背景下,為古村保護和創新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我們的目標是為中國每個縣建立一支古村之友的志愿者團隊。
中國社會在過去30年的城市化進程中,城鄉發展的極度不平衡給社會埋下了非常大的隱患,一端跑得太快,而另一端永遠跟不上,這導致社會撕裂的速度非常快。
中國目前的自然村有200萬個,而在2000年這個數字是360萬個。目前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古村有2555個,而中國有2800個縣級行政區,平均一個縣不足一處。中國有幾千年的農業文明,農村其實是整個中國社會的鄉愁。
我們想保護鄉村,留住鄉愁,那么第一入口會在哪里?我認為古村落是我們鄉村保護的第一入口,然后才是普通的鄉村。我們希望為每一萬個人留一座古村落,來安放心靈。有句古話叫“禮失而求諸野”,有著祠堂,有著家譜的古村落,就是我們的精神家園。未來古村落將會變成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基礎設施,它絕不僅僅是一個休閑旅游目的地,而是我們信仰的承載。
從訴訟開始的古村保護之路
古村之友最早干的是什么呢?就是盡量留下那些不應該被“死”掉的古村,不應該被強拆的古村。通過公益訴訟,打官司,我們參與了全國將近一千個古村落的保護。為什么作為社會團體,我們要提出不同意見?是為了溝通和相互妥協。我覺得社會組織有一個很大的作用,是吸收社會戾氣到這個平臺上,把它融通掉。
最開始,我們有一個叫文化保護志愿者的核心群體,里面的成員天天守著本地區的文保資源看誰在拆它,希望借助公眾監督的力量對這些資源進行保護。在2014年梅州圍龍屋保護事件中,我們的文保志愿者表現得勇猛了一點,引起了大量媒體的報道和公眾的關注,形成了較大的輿論壓力。梅州圍龍屋保護事件與劍川沙溪保護事件,成為古村之友發起的源頭。
全國有很多古村保護的志愿者們,面臨著梅州圍龍屋文保志愿者同樣的困境。所以,我認為有必要形成一個大的團隊,讓全國每個地方的古村落都被關注,都有志愿者團隊,這樣一旦有古村落被破壞的信息就能在第一時間被傳播出去。全國性組織與地方團隊的結合,既能發揮當地志愿者團隊可以深入開展工作的優勢,又能發揮全國性大品牌的整合能力。
經過這樣整合以后,形成的力量是難以估量的,比如走在全國前列的浙江古村之友,目前就有七十多支隊伍、一萬多志愿者。目前,古村之友在上有不少全國人大代表,在下則有十幾萬人的地方志愿者,成分很多元,包括學者、文化人、媒體人、設計師等等。在這股巨大的合力之下,我們去年推動了中國文物保護法中古村保護版塊的立法。
古村活化的本質是人的活化
想到古村,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沒有人、空村、人心渙散、沒有自己保護······的確如此,如果以我一人之力,或者我帶領的一個團隊去服務一個村子,沒有太大問題。但是全國有那么多個村子,一個人一個團隊能忙得過來嗎?所以必須創新,必須融入互聯網分享經濟。怎么玩呢?我們通過互聯網籌款,很快就籌了將近100萬塊錢。
但最重要的不是公益籌款,而是這件事本身帶來了巨大的傳播效應,其實是這件事本身帶來的巨大的傳播效應。我們每個人的愛心是資源,每個人的專業技能也是資源,我們把這些資源整合起來之后,它會形成合力。每個人的鄉村情結,一旦聯合起來就是巨大的力量。
當古村落或者古建筑被成功保護下來之后,人們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護之后我怎么辦?你得活化、復興它,這才是對古村最大的保護,也是可持續的保護之路,具體而言怎么做呢?
經過兩年時間的探索,古村之友集中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當然是古村保護。通過公益訴訟的方式,打通古村救援通道,并開始為中國近10萬座古村建立古村身份證。比如對河南“第一文物古村落”馬固村的保護,就走了司法途徑,這在全國也是開了先河。
第二件事是古村活化解決方案。主要做了五個方面的事情:
1.公益與信任體系
公益與信任體系的重建是最重要的。一些古村落旅游開發的先行者其實都有碰到與當地村民愈演愈烈的矛盾問題。沿海地區還好一點,大家商業意識比較強。像云南的大理麗江這些地方,鬧得很厲害,一個常見的邏輯就是村民罵政府,開發者罵村民,旅游者罵開發者……這個亂局怎么破?
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有第三方斡旋的平臺。亂局中一定要有一個游戲規則制定方,而這個制定方必須在當地有足夠強的信任基礎。公益組織進入鄉村,比開展服務更重要的是重構信任,要讓村里的村民們信任,才可能讓你支這個局。我們在進入到鄉村的時候就是要做這個第三方,平衡開發者、村民、政府之間的利益關系。我們不希望產生新的地主階級和新的鄉村殖民者。所以我們的原則是,必須是租金保底,利潤分成。當租金比利潤高的時候給租金,當利潤比租金高的時候給利潤,這樣老百姓會跟你一起成長。
鄉村發展應該以農民為主體,但是以中國的現狀,農民們無論從經濟上還是文化上都做不了主體,他做不了貢獻主體,但是他要做收益主體,你要讓他去建設,他現在沒能力。但是你幫他搞好了讓他收益,那是可以的。
2.古村活化眾籌支持中心
我們在2015年籌了20幾個項目,基本上都有很好的發展。比如說你是一個返鄉的年輕人,想干事,有想法,有思路,就一定可以干成,沒有問題的。我們古村活化眾籌中心會幫助你獲得資金支持,沒有什么比行動更重要的。只要有行動力,就會有八方支援。
去年我們幫上圖這個小伙子把他的農產品,古法制作的山茶油通過眾籌的方式做起來之后,他的古法榨油現在已經成為了浙江省的非遺項目了。網絡傳播在這個時代真的極具有整合力。
3.古村創客基地
當我們有了很多古村創客的時候,跟地方政府談就變得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的。只要政府可以給一片土地,幾個老房子,然后把這些創客扔進去,這樣就可以形成當地的創客基地。通過這個基地,更有利于我們引入外界的資源,培養當地的古村保護和活化人才。
4.古村土釀,古村貨郎
古村土釀和古村貨郎則是幫助返鄉創業者搭建一個銷售的渠道,在推動當地的創客形成自己的特色產品之后,借助此渠道我們可以幫助大家在網絡上營銷。
這也是古村之友的公益平臺,會盡力往外推。互聯網并沒有什么難的,難就難在我們底層人民群眾們還太不會用,農民伯伯說沒人給我寫稿子,沒人給我拍東西,沒人給我上傳平臺,怎么辦?那么古村之友志愿者就要輔導協助當地村民來做,這也是活化的一項重要內容。
5.古村之友的O2O平臺
這個平臺旨在建立一個古村的Facebook,借助此平臺,我們的古村志愿者們可以開展學習、社交、眾籌、農產品電商、發布信息、尋找資源等各種活動,將關注古村的人們聯結起來。
第三件事是古村文藝復興,同樣包括五個方面:家譜史志整理、古村大會、古村藝術節、古村出版計劃、古村影像。在此,我們以“為古村寫志”和“跑古村”兩個項目為例,對古村文藝復興進行介紹。
1.為古村寫志
古村之友目前有很多個專業小組,每個專業小組都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其中有一個小組負責“為古村寫志”,他們會收錄一些大家族中的故事,并征集一些村里愛寫東西的鄉土學者的作品。
2.“跑古村”節
我們和深圳的磨坊合作策劃了一個“跑古村”的項目,這個項目是為了搭建一個運動、健康、綠色,亦是愉快的交往平臺。一個人的力量也許很渺小,但當一群人一起跑到古村,關注古村,形成的力量是巨大的。通過“跑古村”:
增強了村鎮的互動;
吸引了都市人體驗鄉土文化;
掀起全民鍛煉熱潮;
更推廣傳播了公益理念。
春光明媚的時候,就該跑村了;到了金秋十月,又該跑村了,全國各地的古村之友們,都帶領著一幫城市人跑進村,這是多好玩的事情啊。有的可以組織女子穿上旗袍進村攝影,有的可以找一伙人去村里打太極,又時尚又有趣,還不太耗成本。再經過古村之友的自媒體一宣傳,效果肯定棒!
除上述三件事,我們目前還有“新鄉賢”計劃和公益基金。
“新鄉賢”計劃
我們也在古村大力推動一個人群叫新鄉賢。在傳統社會當中,鄉紳是權力的地方代言人,比如說當年的落第士子,告老還鄉的官員,他們回到家鄉,就是受人尊敬在鄉村擁有話語權的鄉紳。推出新時代的新鄉賢,以賢德之心去重塑我們的鄉村,這也是古村之友特別想干成的事。
公益基金
我們還成立了一支公益基金。在鄉村項目中做創投,如果想做商業創投的話,恐怕是算不過來賬的。鄉村創業的,通常體量比較小,又有各自的短板,再加上大家的情懷太重,導致投資人和你溝通的時候老對不上號,所以基本上商業創投是沒戲的。這時候就需要公益創投。
公益創投也叫社會價值投資。我們是為什么在投資?是為社會價值在投資,而不是為商業價值在投資。所以這是一種公益基金。通過公益基金的方式,把每個人的善意,都用更容易的辦法表達出來,然后去幫助到真正想干事的人。以前的鄉村都有義田,義莊,這些義田的收入就是用于本村人扶貧濟幼,興辦學校等等公益的事情。
50個古宅改造計劃也是古村之友近期推動的項目,這個怎么玩呢?首先必須是我們志愿者家的老房子,這樣基本上能保證溝通順利。這個房子你確定是有產權的,你想把它改好,我就幫你找錢來改,找資源來改,不用房東花錢。房東只需要在改造完成之后拿出30平米來做公益,比如說做一個鄉村圖書館,做一個老年活動中心,就是公益的回饋。第二,房子蓋好之后,村民朋友們可以自己經營。但是也可能村民自己湊不起那錢。那比較可行的方式就是古村之友找公益捐助,比如說誰當初給你出錢投資了,有規則的,他就可以在那里免費住幾晚上。另外古村團隊也會幫你往民宿的平臺上推送。
結語
調動整個社會的公益愛心,讓每一個老宅都有希望,這樣子來搞會特別自信,既不需要村民自己花錢,也不要看政府的臉色。今年的8月份,深圳的房博會也給我們古村之友免費提供了將近2000平米的展場,我們在那里要把這些鄉土,鄉村的容貌和聲音,通過新的平臺展現出來。中國的社會需要成長,古村的保護和活化需要各方共同的合力。我對古村之友的未來充滿信心。
現場問答
Q:你好,老師,你剛才說的有一句我不怎么贊同,你剛才說農民沒有審美觀。我覺得他們不是沒有審美觀,只是站的角度不同,他們是認為我們這種水泥房子才是好的,住著是舒服的。
A:審美是有層次分階段的。第一階段在溫飽之下,可能是一種無審美意識。下一個階段是溫飽線上的審美,再往上走,才是精神性的審美。在我們農村,我不得不說當地農民基本沒有精神上的審美。你看看他拆的古建筑,是有充分意義上的精神審美的。目前的現狀是,我們在用我們無意識的溫飽審美狀態去破壞精神審美在用我們的溫飽審美,甚至我們的無意識審美狀態,去破壞精神審美。當然,究其原因,這不是村民的問題,是歷史和社會背景造成。
Q:我自己也有一個項目,想說民宿這一塊,怎樣才能再找出更多的盈利點,全國各地已經很多古村模式了,照搬肯定不行,怎么才能走出我們自己的特色來?我自己也找過開發商,發現的問題很多,比如說投資太大,面積大投入大,基礎配套設施很難搞定。這個錢怎么來出,融資怎么融?可能需要幾百個億。
A:古村的發展,最重要的是每個地區的種子和火苗,其實我們不需要投那么多錢。真的幾百億砸下去,第一是對社會資產的浪費,第二對鄉村生態來說其實是巨大的破壞。你首先應該要干嘛?找到每個村里的火種,每個火種不太一樣,可能是搞民宿的,可能是搞非遺的,也可能是做豆腐的。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火種。成長是要有一個過程的,如果一下子讓一個古村面貌煥然一新,那就是拔苗助長。在古村發展中,我們要做陪伴者,觀察者,只在需要的時候推一手。當然,這可能會讓古村所在地的地方政府考核產生很大的壓力。如果你的十個村子,每一個村子里頭都有一個明星返鄉創業者,那么爆點就足夠了,這地方就夠特色,夠吸引眼球,也就夠玩了。
Q:很多農村都屬于空村了,留下來的人年紀很大,你讓他們發微信根本不可能。他們連村長都不愿意當,很多地方搶著當村長,但這些地方村長都沒人愿意干。
A:你說的是你看到的村莊現狀。要找年輕人去干,而不是讓老人家去干,找老人干那肯定不合適。古村之友志愿者當中有一些人,是想返鄉做村莊的,這其中有很多儲備村長的人選,如果你愿意招他們回去,村長肯定有人愿意當的。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愁經濟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