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自2014年起,連續三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聚焦農業現代化,彰顯了新常態下國家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決心。由于歷史和現實的諸多原因,“農業還是現代化建設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縣域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縣域經濟多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主體。長期以來,中國的縣域為農業與農村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每年大約貢獻全國糧食總產的94%和農業總產值的93%,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基礎。中國縣域農業如果實現了現代化,中國農業也就實現了現代化。
縣域間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各異,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具體路徑各有側重,但對于縣域農業現代化而言,仍有一定的共性路徑可尋。本文以中國農業發展中影響最大的縣域農業為樣本,針對縣域農業發展的特點,結合現實發展,從農業科技創新與投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組織管理職能完善、財政支持與金融服務體系構建、土地流轉模式與制度創新五個維度,探討了中國縣域農業現代化的多維度路徑的選擇與整合,以期為中國縣域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提供參考。
路徑之一
農業科技創新與投入
農業科技創新與投入是縣域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根本動力。
①明確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
②加快農業科技的自主創新;
③加強農業科技教育與研究;
④完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
⑤健全農業科技創新管理體制。
路徑之二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新型職業農民是縣域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有效主體。
①提升農民參與職業培訓意愿;
②培育專業化的新型職業農民;
③提高職業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④構建新型職業農民認定標準;
⑤完善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支持體系。
路徑之三
組織管理職能完善
組織管理體系完善是縣域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基本保障。
①增強縣級政府服務職能;
②賦予縣級政府適當權力;
③實現規則法治化;
④構建大農業管理部門;
⑤農業合作組織構建。
路徑之四
財政支持與金融服務體系構建
完善的財政支持與金融服務體系是縣域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支撐。
①構建財政支農資金運行機制;
②完善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制度;
③推進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發展;
④創新金融機構服務方式;
⑤創新農村信貸產品。
路徑之五
土地流轉模式與制度創新
土地流轉模式與制度創新是縣域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內在要求。
①發展多主體融合的土地流轉模式;
②推動土地流轉合作社發展;
③土地信托政策與制度支持;
④發展“互聯網+”的土地流轉模式;
⑤完善土地流轉配套政策。
結論與建議
農業現代化路徑的實現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的過程。單純依賴傳統路徑很可能導致內生性路徑被忽略,僅聚焦于單一路徑也會造成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不平衡。現實中的農業現代化路徑選擇是內生與外生、多重相關路徑相互作用的過程。就縣域農業現代化的經營主體而言,涉及了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就管理部門而言,涉及了農業部門、財政部門和民政部門等多個職能部門。因此,為保障多維路徑的順利推進,統合多主體與多部門形成合力,協同參與推進縣域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縣級政府的制度支持。故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強化縣域物質裝備與技術支撐,構建農業現代化的產業與經營體系,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發揮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
第二,加大縣域農業惠農政策力度,完善農業服務體系,全面部署和推進三產融合互動,形成多主體利益聯動機制,延長農業產業鏈;
第三,設立縣級農業現代化領導小組,明晰各職能管理部門職能,厘清責任,建立權責一致和上下貫通的管理服務體系;
第四,深化縣域農村改革,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和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激發農民創新動能。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學術交流》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