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農業,當前很熱,報道出的模式也較復雜,甚至概念高深,但綜合起來,主要可歸納為三種模式:一是互聯網技術深刻運用的智能農業模式,二是互聯網營銷綜合運用的電商模式,三是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的產業鏈模式,而且這三種模式呈現梯次推進的狀態。
互聯網帶來的智能化讓農業也如此現代
2012年12月中旬,一位記者來到位于北京密云縣西康各莊村的海華云都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奶牛養殖基地,探訪這里的智能化養殖,發現僅僅四五名飼養員,就能在半天時間內為數千頭奶牛擠奶,這讓他大為驚奇。為什么可以?每頭奶牛一出生都會戴上一只專屬的電子“耳釘”,里面儲存著奶牛的所有身份信息,包括出生時間、譜系、初次產奶時間等,只要進入擠奶大廳,就會與相關設備相連,讀取奶牛“耳釘”里的信息,并通過擠奶杯上的感應裝置傳輸到后臺,每次擠奶的奶質是否合格得到監測。其實這還只能養殖業智能化的冰山一角,目前動物的智能化精確飼喂系統,以計算機為控制中心,以飼喂站作為控制終端,以稱重傳感器和射頻讀卡器采集動物信息,根據科學公式運算出飼料日供量,再由控制器控制機電執行部分精確下料,飼喂動物不再是過去的人工操作,而是在計算機上輕點鼠標。
在種植業,同樣呈現智能化的系統性操作情形。例如在陜西的西咸新區涇河新城秦龍現代生態智能創意農業園里,噴藥施肥靠無人飛機,地面遙控員通過雷達和GPS導航對其遙控、定位、噴藥施肥和傳輸數據;采摘番茄機器人代勞,通過多傳感器數據融合技術,具有獲取果實信息、判別成熟度、確定收獲目標的三維空間信息標定能力,再引導機械手完成抓取、切割、回收任務。
互聯網帶來的農業智能化浪潮,是以計算機為中心,對當前信息技術的綜合集成,集感知、傳輸、控制、作業為一體,將農業的標準化、規范化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不僅節省了人力成本,也提高了品質控制能力,增強了自然風險抗擊能力,正在得到日益廣泛的推廣。
互聯網帶來的電商熱潮讓三只松鼠脫穎而出
成立僅1年,營業額就達到3億,僅2013年“雙十一”當天就銷售3562萬元,如果不是在互聯網時代,不可能誕生這樣的奇跡!創造這個奇跡的就是一個叫作“三只松鼠”的電子商務公司,其標簽是第一個互聯網森林食品品牌,代表著天然、新鮮以及非過度加工,主要銷售堅果,上線僅65天銷售就在淘寶天貓堅果行業躍居第一名。奇跡是如何誕生的?
從表面上看有三條十分關鍵:首先,三只松鼠的產品并不特殊,只是松子、山核桃、碧根果等干果,但是做得很時尚,緊盯80后、90后的時尚人群;其次,品牌形象十分有特點,是童真、可愛的動漫小松鼠,又以森林綠色和高端黑色作主打色,形成基礎、直觀的品牌記憶點;第三是產品細節十分周全,以時尚文化延伸與三只松鼠有關的東西,比如,產品的包裝上撰寫松鼠賣萌的小故事;加上倡導“慢食快活”的微雜志、綠色封口夾、剝殼器;將果殼垃圾袋命名為“鼠小袋”,擦手用的濕紙巾叫作“鼠小巾”……所有這些隨同產品出現,明顯有別于一般干果產品,自然能引起消費者的滿足感和驚喜感,迅速形成品牌認同和口碑傳播。
若從策劃運營角度看,則同樣有三條關鍵因素:首要是細分市場理念的良好運用,運用大數據,精準定位目標客戶,避免了泛化營銷,沒有特色;其次是以精良的客服實現與客戶的密切互動,把簡單的“B2C”模式演化為“B2C2B”,不斷改進產品質量;再次是產業鏈的控制,既沒有走從頭到尾的全產業鏈經營,也沒有單純的外包生產,而是把原材料供應外包,審驗達標后精選分級包裝,從而實現了輕裝上陣與產品質量控制的良好結合。
三只松鼠帶來的啟示是:互聯網時代的產品銷售,不要妄想包打天下,而是要深入研究行業規律,以特色迅速起步,特別是要重視時尚文化的運用,那些年輕的買家們,可能表面買的是東西,實際買的是文化,是那種感覺。誰給了年輕人想要的那一種滋味,誰就會盈得市場!
聯想佳沃開創的跨界時代
2013年11月12日,繼佳沃藍莓于當年5月上市后,聯想控股旗下的農業板塊佳沃集團宣布推出第二個旗艦水果產品佳沃金艷果獼猴桃,但非常特別的是,聯想此次推出的獼猴桃與昔日“煙草大王”褚時健種植的“勵志橙”一起,組合成“褚橙柳桃”首發,隨即引發市場熱議,并連帶引發潘石屹代言家鄉蘋果、任志強代言家鄉小米……一時間,褚橙、柳桃、潘蘋果等成為農產品品牌營銷的佳話。而產品的上市,也標志著聯想農業初步結果果實。
聯想進入農業有標桿性意義:它標志著互聯網農業邁入產業深度融合的新層次,也標志著資本下鄉進入了資本跨界運營的新階段。聯想對農業的改造是全方位的,不僅用互聯網技術去改造生產環節提高生產水平,而且運用互聯網技術管控整個生產經營過程確保產品品質,還運用互聯網技術對產品營銷進行了創新設計,最終將傳統隔離的農業一、二、三產業環節打通,形成了完備的產業鏈。同時,依托聯想的全球化視野,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產業的布局。也即聯想提出的“三全”解決之道,即全程可追溯、全產業鏈運營、全球化布局。
聯想農業的可貴之處在于:對農業的深度研究和平和的預期。首先,聯想沒有選常規的糧油蔬菜等產業,也沒有像網易那樣去搞養殖業,而是選擇了產品較為高端、利潤提升空間相對較大的藍莓和獼猴桃,這讓運行有了可靠的產業基礎,形成了盈利的預期。其次,充分進行了資本運作,沒有從頭開始,而是采取了收購的辦法迅速形成規模化生產基地,縮短了投資期限。第三,聯想意識到農業是一個長周期的產業,于是柳傳志特別提醒負責農業板塊的陳紹鵬:“我們不急著掙錢。十個億,二十個億咱們投得起,咱們一步一步穩著做。”當然,聯想充裕的資本實力也讓他們有了這樣說話的底氣。
雖然網易豬至今沒有出欄,但“柳桃”已經成功上市,還有更多的互聯網企業摩拳擦掌準備進入農業領域,未來的互聯網農業還將風生水起。是借著農業的概念吹起又一波的概念泡沫,還是通過深刻改造和深度融合讓農業從此與以往大不同,尚需在實踐中仔細觀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作者的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