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張檸:鄉土熟人社會的黃昏

[ 作者:張檸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9-02 錄入:實習編輯 ]

上世紀80年代的學術盡管有很多先鋒文學、先鋒批評,但是整個80年代的思維邏輯還是古典思維的邏輯。盡管80年代后期也提出過方法年、方法論,但是在理論思維和批評實踐里并沒有展開。從上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有一個從古典知識系統到現代知識系統的轉型,這一轉型當中當然有大量的譯介翻譯的工作。

本土化的思維

就個人而言,本雅明、福柯、鮑德里亞等都對我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比如,鮑德里亞談到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過程中是怎么改寫物品功能的,這對我影響比較大。

他舉了兩個概念,第一個是純功能,第二是附加功能。純功能是生產體系里非常重要的東西,附加功能是消費系統里的。

比如一輛汽車從A移到B,它可以讓我們實現快速移動,這是汽車最初的功能。到今天汽車的這個純功能從來沒有變過,但是在很長的銷售過程中,不斷有新品牌出現,不斷在漲價,那它的什么功能在變?附加功能在變,后設功能在變,開一個天窗加五萬,迷彩一樣的外殼加三萬,等等。

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增加附加功能,而不是增加純功能,它是反生產的。鮑德里亞是支持農耕文明價值觀點的,反資本主義消費。他很反感附加功能和后設功能,比較喜歡生產功能。他認為,生產功能是產生物品的純功能,這才是人類文明的創造性所在,而不是腦門一拍一個點子,把車門弄成歪的加三萬,頂上開個窗又加兩萬,現在所謂的銷售營銷學全是這些東西,即增加附加功能。

巴塔耶討論消費和消耗的關系,他談的消耗使我們想到什么?反節約原則。資本主義文明有一個最重要的原理就是節約,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回報。而耗散是反節約的,比如調情,調情是成本非常高的一件事情,倆人整個上午在一起都沒有任何結果,所以,風流、調情是成本最高的東西。而下流是成本最低的。上流呢?上流成本當然高,但是沒結果。上流和下流中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廣闊地帶叫風流,即巴塔耶的色情。所以,我看巴塔耶的時候,他刺激了我大量創造性的想法。

我們讀這些著作的時候會不斷地產生創造性的想法。不管是巴塔耶也好,鮑德里亞也好,不是為了讀他而讀他,而是他把我的思維激活了。比如,閱讀巴塔耶,我就可以討論風流。風流這一概念本來在我的思維里是沒有的或者是一個普通思維,通過閱讀巴塔耶,風流就變成一個學術概念,變成一個文化研究概念,變成一個文化批評的概念,馬上就可以使用了,是他刺激了我,盡管我的注釋里可能沒出現巴塔耶,也可能沒出現鮑德里亞。這是我個人的文化研究本土化的經驗。

另外一個本土化就是討論中國文化,討論中國經驗。比如我們研究宜家,你感官看到的宜家是什么,必須要忠實于你的感受,不能通過模仿一個西方學者所寫的宜家來寫作,而是要寫出中國宜家,而不是宜家。中國家樂福和中國宜家所產生的新的經驗與法國人所寫的家樂福或者瑞典人所寫的宜家有不一樣的地方,增加了很多情節和細節,而這個情節和細節用西方的理論是無法解釋的,必須要有一個中國的解釋方法,或者有一個西方理論和中國理論相碰撞以后產生的新的概念來討論它才有效。就像“色情”有可能在中國轉化為“風流”的概念,這才是中國本土化經驗的表述。

發現人與人之間的秘密

我的這套經驗是當時在批評寫作過程中摸索出來的,首先是把文學性思維橫向移植到文化,也就是從狹義的文本移向了廣義的文本,移向了街道,移向了事物。主要的大量的精力用在對泛文本的描述和批評上,而且必須要有效。

《土地的黃昏》是中國鄉村文化的研究。這本書是怎么寫出來的?實際上最初是開報紙專欄,寫關于鄉村文化的東西。我一開始就有一個巨大的列表掛在書房里,在這個巨大的列表里,我列了幾大系統,比如時間空間系統、器物系統、人際關系系統、職業分工系統、生命系統,等等,每一個系統又有細的分支。整個書的構架,除了時間和空間的感受,還有鄉土社會的人感受時間和空間的方式,所有的問題都從這里來。后面是器物系統、人際關系系統,社會分工系統,然后到它的聲音系統,最后到文學,到小說和詩歌中的系統,從實到虛。

但是時間和空間的問題已經發展到尖端,怎么談?世界頂級學者大衛?哈維等都已談過,所以,當你討論鄉土文化的時間和空間問題的時候,有大量的陷阱,隨便伸出腳都可能踩進陷阱里,這就需要找到一個可談又對鄉土文化分析有效的角度。我的第一件事情是為空間劃定邊界,把我們村莊周圍的邊界劃出來,到哪兒為止。然后,在劃定的村莊空間里分類,比如神圣空間和世俗空間。我們生活的那個村落有條公路,公路這邊是山、公共墓地,另一邊是我們的村落。一條公路把整個村落分成兩塊,那塊既是神圣空間也是世俗空間,當它作為山林樹木時是世俗空間自然資源,當它變成一個祭祀的地方時則又成為神圣空間。世俗空間再劃分出生活空間和勞動空間。在生活的空間里,你可以休息、睡覺、生孩子、養孩子等;糧食產生在哪里,哪就是勞動空間。

這樣一個空間里生活著這樣一群人,春耕夏種秋收冬藏,生老病死。世世代代過著重復的生活,這種重復的生活有意義嗎?我重復著這種重復的生活有意義嗎?佛教討論得很好,我們還能寫什么呢?問題就出現在這里,你寫的跟他不一樣,充滿了生活的樂趣、可能性和秘密。社會學、人類學、文化學也是關注人的秘密,不關注人這個秘密,我們還寫什么?研究人類學、研究人種學也是研究人的秘密,包括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秘密。有一種秘密可能是屬于文學和詩歌的,還有一種秘密可能是屬于人類學和社會學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很多秘密沒有被發現或者沒有被說出來,我們就是要通過研究把它說出來。

我對鄉村所有的物系統、物體系,比如家具、農具、玩具、食物、服裝都做了分類學的工作。我把家具分成三大類,分別為圣器、俗物和附加的邊緣物。它們不僅僅是農耕文明體系的物,非農耕文明的人也在用,但是它確實又是農耕文明里有的,把它附加在那個地方。

嚴格來說,有圣器和俗物兩大類。圣器很少,就像神圣空間在日常生活里出現得比較少,在某些節點、節日才會出現。比如奶奶那個年代的人每天吃飯的時候會拿一碗飯放在爺爺的像那兒拜一下,也就是吃飯不是你一個人吃,而是活著的人、逝去的人和將要來的人同時存在在一個空間里。為什么祭祀他呢?保佑子孫繁衍。神圣的空間是活著的人、逝去的人和將要來的人并存。我們現在的生活太原子化了,小區單元只有自己家的人,隔壁左右都不認識。在農耕文明里不是這種原子化,而是一個關系。社區的人、活著的人和將要來到這個世界的人,三種類型的人同時并存在一個空間里,會產生許許多多的風俗。

器物也是一樣的,有一些器物是為逝去的人服務的,比如靈臺、燭臺、香爐、香等,還有祭祀用品。整個俗物系統則是為活著的人服務的。邊緣物,比如取暖排泄,也是為活著的人服務的。第一種是日常生活用具,是加工、耗費、保存能量用的,人和自然之間發生能量交換是鄉土文明存在的一種基本方式,勞動是最高的價值。我在土地上流汗,土地給我谷子、稻子、麥子。所有的審美的、道德的都跟勞動有關。第二是能量加工。專門用于能量加工,要節約你的手、牙和腸胃,節約熱能。第三種是休息。我在外面勞動很累,熱能全部散光了,回來要保存,要坐下來,累了就躺著。

費孝通先生說過,鄉土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所有的規則,包括道德的規則、人際關系的規則乃至審美規則,都跟熟人社會有關。我當然也承認我受《鄉土中國》一書影響很深。但如果僅僅認可,那學術研究已經中止了。我們還有疑問嗎?鄉土社會內部,熟人社會之間那么多微觀權利是怎么產生的?熟人社會讓我感覺那么陌生,這是為什么?我們可以通過鄉村陌生人的分類來呈現出他的微觀意識形態。

注:根據速記稿整理,有刪節。原載于社會科學報1522期,原題:經驗表述如何中國本土化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公眾微信號 社會科學報 2016年08月24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精品videos | 亚洲一级在线免播放观看 |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视频 | 永久免费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成年人电影在线观看 | 日本亚洲中文字幕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