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30年我們從暴發戶時代走入文化時代,我們有幸見證,并參與其中。
2006年綠十字從宜城王臺項目正式步入政府購買鄉村硬件服務,郝堂是硬件兼軟件規劃助推時期,桃源村軟件多于硬件。“硬件為主的系統時代”經過長達10年的磨合與實踐。2016年,10年之后,河北邯鄲與阜平、貴州臺江、湖北仙桃等進入到政府購買“鄉建的軟件時代”。
軟件是什么?相對于硬件來說就是文化,文化進入鄉建,文化步入市場的時代正在來臨。沒有文化的硬件,硬件就是傻子,沒有軟件的硬件,硬件只是干尸。
硬件要軟
硬件是規劃與設計、施工圖、施工、監理等工作,這些工作目前100%是城市技術人員來承擔鄉村工作。因為城市人,因為是城市系統,項目不能接地氣,項目城市化太嚴重,項目缺少生態、時節、宗親、人力資源、民俗、道德與法規、農民精神的交叉性等系統性關系。所犯的錯誤還有方向性的。這幾十年我們用“孫九條”打開了中國鄉村規劃與設計之門。2016年開始籌備“中國鄉村規劃與設計教學體系”,從實踐走向理論。目標是補充或填補中國鄉村規劃與設計的空白,讓國人用東方的思維與審美建設自己的中國鄉村。其實也包括城市,鄉村弄不明白,城市就不可能明白。
軟件要硬
2003年,硬件占我們工作的90%,2011年硬件占60%工作量,2016年硬件只占40%,此時,軟件的重要性、系統性、落地性,文化與民俗的自信性,讓我們把工作中心從硬件轉入軟件。
什么是硬件,什么又是軟件。人的身體是硬件,思想教養就是軟件;房子是硬件,居住的人就是軟件;錢是硬件,花錢的人是軟件;知識是硬件,品質就是軟件;舞臺是硬件,唱戲的人是軟件;廟是硬件,廟里的主持是軟件;村莊建設是硬件,村里人的幸福感是軟件。
2011年至2016年,我明顯感覺到硬件靠前,軟件滯后。于是,強勁推動軟件項目前移,此時的軟件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任何人都不會投資,看不到市場,看不到規模,更看不到有形的產品。起步軟件層次低,業態不完整,那也得一步一步來。
社會目前主要的問題是軟件出了問題,堰河村的垃圾分類、五山茶壇、集體經濟,郝堂村的小學校建立、內置資金、垃圾分類、岸芷軒,雪山村農家樂的合作模式……軟件成為項目成功的決定因素。
艱難的籌備
2015年開始籌建的“姑蘇譜牒研究會”、“農道普世”、“農道宋莊?裝置藝術”、“鄉愁田野調查”、“上海農道鄉宿管理公司”“孫君的院子”、“中國好農婦”、“中國女紅”等。綠十字“資源分類、資金互助”、“理論研究、土壤改良”等,“湖南農道公益基金會、湖南農創”等等,因為有了這十幾家的軟件與產業籌備,我們的硬件就顯得更有生命力,為項目更加完整的落地提供了可能性。籌建與啟動總是有這樣與那樣的不是,沒事,有總比沒有好,不好可以慢慢改,慢慢提升,沒有就有問題了。
軟件的價值是文化,是深度,是一個機構的戰略發展的高度。有了軟件,綠十字的項目才會有聲有色,才真正的靠近落地。
痛則不通
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3年,農民問題依然如故。用中國術語就是“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不通在哪兒?
中國農耕文明一直孕育商業、手工業、制造業,它們都是在農業框架下進行,是以農業為中軸的。9000年的文明,在漫長的歲月中,有六七千年一直主導著世界的經濟與文明,這是農耕文明的方向。到上世紀中葉,中國的方向調整為以工業為主、然后是傳統農業,這一方向性的調整,以中國的工業為主導,農業為輔,開始了起初的痛則不通之路。這對中國發展是絕對是方向性的錯誤,至今并沒有人去研究這個問題。
歷史走到2005年新農村建設,由于拿得不準,使中國農村建設遇到了破壞性。這種破壞主要來自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對專業知識的缺失、更多的是對中國文化系統性的陌生。
這期間有很多項目是失敗的,因為方方面面沒有做好準備,造成夢想一流,結果未流,口號一流,現實不盡然。
做得好的也有一些,如合肥半湯三瓜公社、會同高椅、汝城金山村、寶興雪山村與戴維村、桃源村、櫻桃溝、大悟張灣村、房縣土城村、太子山小鎮等等。
農耕文明又稱東方文化,這種文化是悟性的,有很強的禪性,與西方的數字化、理性,有極大的區別。比如講到道德、孝道、法律,這三個部分是有區別的,可是傳統中國是用“天地君親師”來統領,老百姓心中未必知道法規與家訓,但一定知道這五個字的內涵,這種內涵老百姓同樣也未必能說清楚。
綠十字的軟件系統中有“鄉建九約”、“鄉村系統建設指南”、“綠十字9000生態標準”,均是在這樣一個大文化背景下完成的。目的就是用傳統文化打造歷史,用現代文明對接古老法則,以達到“通則不痛”的目標。
文化時代
這個時代文化、傳統、禮儀、宗教、國學、誠信慢慢復蘇,我稱之為“軟件時代”,她的具體是“經濟搭臺、文化唱戲”。上世紀80年代,文化進入市場,“點子”、“廣告”、“公益”、“企劃”等文化從原有辦公室服務工作,脫離成市場中的多種行業。
本世紀初,系統性、農耕文明、傳統文化、工匠專業等將成為這個時代的新的行業。這些稱為“軟件經濟”,中國鄉建,尤其是2005年之后,“硬件時代”走了十年之余,這十年因為缺乏軟件,讓中國的鄉村與傳統遇到了破壞。鄉愁這個名詞,在遇到破壞的時代涌現而出。
只有軟件,硬件不硬。只有硬件,沒有軟件,硬件一定是劃歸到破壞的范疇。
又一個時代的到來,是對硬件的完善,是對前十年實踐中的補充。
軟件,又一個文化時代的到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北京綠十字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