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盧福營:新型城鎮化理念引領城郊村發展

[ 作者:盧福營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0-14 錄入:王惠敏 ]

城郊村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樣態。它是指處于城鄉結合部的基層社會單元,有的仍沿襲傳統以“村”命名,有的則在城鎮化過程中實行了“村改居”,隨之以“社區”命名。伴隨著城鎮空間的擴張,城郊村陸續被納入城鎮范圍,逐漸從鄉村社會轉變為城鎮社會。應當肯定,城郊村在城鎮化過程中獲得了長足發展。但也不可否認,在過去一個時期的城鎮化進程中,因特殊的城鎮化方式導致的城郊村“痛感式”變遷,成為社會矛盾沖突的焦點。各地政府為探尋破解城郊村發展問題的良策做出了積極努力,但似乎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在近年的課題研究中,我們在浙江的城郊村做了大量調查,認為在新發展理念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需要重新認識城鎮化中的城郊村,構建創新、包容、綠色的城郊村發展格局。

城鎮化中的城郊村:

一種獨特的社會樣態

靜態地看,在城鄉二元社會體制下,城郊村屬于農村的一部分。由農地、農村、農民構成的城郊村邊界清晰、權屬明確。就其社會性質而言,完全屬于農村社會范疇。

動態地看,城鎮化中的城郊村正處于鄉城轉變過程之中,呈現為一種交界性、過渡性、不穩定性社會。正是這種介于農村社會與城鎮社會之間的交界性、過渡性,決定了城鎮化中的城郊村必然兼有城鄉兩種社會的屬性。不再只是農村抑或只是城鎮,呈現出“邊緣性”、“兩棲性”特點:是鄉是城、非鄉非城。

同時,這種交界性、邊緣性、不穩定性致使城鎮化中城郊村呈現兩種情況:(1)在城鄉對立的二元社會背景下,處于城鄉兩種體制、兩種文化的矛盾沖突之中,有可能成為社會矛盾的焦點;(2)處于城鄉兩種體系交界處和邊緣區,容易生成獨特的“邊緣效應”。生態學的研究表明,由于邊緣區生境條件的特殊性、異質性和不穩定性,致使毗鄰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生境重疊的邊緣區域,從而增大了邊緣區物種的多樣性和種群密度,以及某些生物種群的活動強度和生產力的現象。

正是這種“邊緣效應”,使得城郊村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創新發展條件。

歷史地看,某一城郊村將伴隨城鎮化逐漸融入城鎮社會而終結,但作為一種特殊社區類別的城郊村將長期存在。從一定意義上說,伴隨著城鎮空間的擴張,城郊村數量和規模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不僅不會縮小,反而會增大。

總之,處于城鄉邊緣地帶的城郊村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過渡性空間,而且是一種長期存在的特殊社會樣態。有必要把城鎮化中的城郊村發展視為一種特殊的發展問題,給予充分的關注。

傳統城鎮化中城郊村的

“中國式邊緣化”

世界城鎮化歷史表明,城郊村在城鎮化過程的一定時期處于邊緣化地位,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普遍規律。但是,受多種因素影響,各國城鎮化過程中城郊村的邊緣化方式有所不同。在過去幾十年的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城郊村發展形成了一系列特殊性,呈現出獨特的“中國式邊緣化”。

在邊緣化內容上,表現為多重邊緣化的復雜組合。既表現為介于城鄉兩種社會體系之間的“兩棲”狀態,又表現為被城鄉兩種社會主流所排斥的雙重邊際化地位。

在邊緣化結構上,表現為城鎮化各要素變遷的非均衡性。有的城郊村經濟非農化了、地域城鎮化了,但管理沒有城鎮化;有的城郊村已經沒有農地和農業,但還是農村;有的城郊村居民已經不再從事農業,但還是農村戶籍;有的城郊村名義上已經“村改居”,但依然實行村民自治和農村管理,等等。特別是城郊村居民在身份、權益和待遇上未能同步實現城鎮化,造成了特殊意義的社會不公平,而且有可能使城郊村的邊緣化過程延長。

在邊緣化原因上,表現為政府主導的建構性。過去幾十年的中國城鎮化主要由政府推動,是一個典型的國家建構過程。政府的城鎮化行動主要基于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存在著明顯的城鎮偏好和農村歧視傾向。在推動土地和產業非農化的過程中,城郊村居民難以完全市民化,城郊村難以充分城鎮化。無法平等地享有市民和城鎮社區的權利和待遇,處于過渡狀態和邊際地位,導致了中國城鎮化中城郊村邊緣化的獨特性和復雜性。

新型城鎮化意味著城鎮化方式的創新。然而,城鎮化方式的創新并非割斷城鎮化歷史,而是在原有城鎮化的基礎上實現創新。因此,新型城鎮化中的城郊村發展必須從當前城郊村的現實出發,直面“中國式邊緣化”的事實。

新發展理念引領

城郊村創新、包容、綠化發展

新型城鎮化中城郊村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首先有賴于城鎮化理念的轉變。在今后的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必須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建構城郊村新型城鎮化理念。需要特別強調:根據城鄉一體化原則,科學認識新型城鎮化中城郊村發展的協調性;根據城鎮化中城郊村的社會樣態,理性認識新型城鎮化中城郊村發展的特殊性;根據城鎮化的動態變動過程,辯證認識新型城鎮化中城郊村發展的邊緣性;根據城鎮化中城郊村的歷史性,充分認識新型城鎮化城郊村發展的長期性。

根據新型城鎮化的系統性和城郊村城鎮化的長期性、特殊性,應當樹立“創新、包容、綠色”的理念,引領城郊村城鎮化方式的轉變,構建創新、包容、綠色的城郊村發展格局。

堅持創新發展。一是從城郊村的獨特性出發,選擇其城鎮化策略,積極探索和創新城鎮化進程中城郊村發展的特殊模式,建構一種既獨立于城鄉而又能包容城鄉的新型基層治理體制。二是充分認識和利用城鎮化中城郊村的“邊緣效應”,實現特殊意義上的“邊緣創新”。三是鼓勵城郊村從自身實際出發探索和創新城鎮化實現形式,在保持村相對獨立性和自身特色的基礎上,主動吸納城鎮因子,形成多樣性、特色性的城郊村具體發展形式。

堅持包容發展。一是根據新型城鎮化統一性和一體化的要求重構城郊村城鎮化的政策體系,把城郊村視為新型城鎮化鏈條上的一個環節、鄉村城鎮化的一個節點,將城郊村發展統一于城鎮化實踐之中。尤其是要更多地從社會融合而非社會排斥的角度去認識和推動城郊村城鎮化進程,實現協調發展。二是根據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要求,把城郊村城鎮化中的人、業、地、物等要素有機結合起來,并將城郊村(社區)城鎮化的重點從“物的城鎮化”轉向“人的城鎮化”,從土地和空間的城鎮化轉向居民的市民化。三是根據城鎮化中城郊村的邊緣化特點,積極探索創新創業和基層治理的有效路徑和方式,形成一種包容城鄉因子、整合城鄉資源,多元化的城郊村經濟社會發展道路。四是根據權利和機會平等原則,公正公平地推動城郊村發展,從根本上突破傳統的城鄉二元對立思維,特別是要根本改變城郊村城鎮化中的歧視性政策,讓城郊村及其居民在城鎮化過程中擁有更多的獲得感,享受城鎮社區和居民同等的“國民待遇”,實現共享發展。

堅持綠色發展。一是根據生態文明的要求根本改變城鎮與鄉村二元對立的理念,把新型城鎮建設成為“綠色城鎮”,充分挖掘城郊村在綠色城鎮建設中的特殊價值。可以為城鎮留一片“八卦田”、一個“龍井村”……二是實施新型城鎮化中城郊村的綠色發展策略。從根本上改變借助征地拆遷政策和行政力量強行推進城郊村城鎮化的簡單做法,依據城郊村具體實際積極探索綠色發展道路。立足于城郊村業態、人居環境、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創造性轉換,努力把城郊村建設成為留得住“鄉愁”、具有“村落記憶”的新型城鎮空間。

作者系杭州師范大學政治與社會學院教授,研究領域:鄉村治理、鄉村經濟社會變遷、鄉村社會建設,著有《鄉村社會變遷與鄉村治理》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10月12日第106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中文AV字幕乱码 | 亚洲欧美久久一区二区 | 五月天婷亚洲天久久综合网 | 亚洲中文字幕宗合网 | 日本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