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龍江省紀委官網一篇名為《官員失德,社會不可承受之重》的文章稱:于鐵義一家人在三亞、大連、青島、廈門等全國各地的宜居城市擁有房產58套,很多別墅豪宅于鐵義從來都沒去過,其女兒佩戴的一條紅珊瑚項鏈價值118萬元,瘋狂斂財的于鐵義,雖然他自己也說不清楚要那么多錢有什么用,但是收錢已經成了他生存的最大意義。他說:“一天不進錢我都心難受……”(新京報10月23日)
何為蝜蝂?它指是喜歡背東西的小蟲,在行走中遇到東西,就拿起來,昂著頭背起它。背上越來越重,雖然累的厲害還不停止。報道中的于鐵義何嘗不是如此,“喜歡名牌車,奧迪、寶馬、奔馳幾十輛,包括價值四、五百萬的賓利和上千萬的勞斯萊斯;家中有幾十塊世界名表,珠寶首飾更是成堆成串、琳瑯滿目,十幾萬、幾十萬的鉆戒就有幾十個;多年間,花幾百萬在北京五星級酒店包下總統套房;常年不在本單位上班,遙控指揮工作;在三亞、大連、青島、廈門等全國各地的宜居城市擁有房產58套,很多別墅豪宅從來都沒去過;一天不進錢我都心難受……”看到此,相信同筆者的感觸一樣,如此的巨額貪腐緣何多年間竟無從知曉?不進錢心難受,“蝜蝂”官員何以煉成?
平心而論,“2005年至2011年間,以工作職務便利,為二十余家供貨商提供增加訂單和采購數量、提高采購價格、及時支付貨款等幫助,以收取銷售產品代理費、咨詢費、購買車輛、投資入股等名義索取、收受供貨商財務共計人民幣3.06億余元。”便如同“蝜蝂”是欲望在作祟。誠然,身處紛繁復雜的社會,各級干部面臨的誘惑不少,這樣那樣的沖動難免,這樣的挑戰與壓力,既是考驗也是鍛煉領導干部。但從“一天不進錢我都心難受……”的腐敗問題再次說明,個別領導干部面對金錢“當局者迷”,價值觀、利益觀扭曲,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們手中“權力”含金量太高,一旦不能自控、不受監督極易腐化變質,最終導致以權謀私。
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其實,作為手握國家權力的領導干部,本當將廉潔奉公作為最基本的自我操守和工作原則,不能有絲毫的以權謀私、中飽私囊。不難看出,在有如此貪腐的領導干部、部門“領頭人”,集團利益不虧損才怪。由此看見,要打破領導干部以權謀私的關鍵還是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嚴格按照法律政策行使權力;需要加大監督機制,加大對領導干部的教育引導,使其樹立起正確的權力,始終繃緊清正廉潔之弦,常敲嚴格自律之鐘,做到“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才能讓監督與約束,自控與理智戰勝貪欲。
話又說回來,再次反觀于鐵義貪腐路徑,貪腐超3億、房產58套,就算最終“落馬”畢竟屬于事后監督,有亡羊補牢為時稍晚之感。事實證明加大對領導干部、一把手的制約和監督力度尤為重要。尤其是手中掌握了一定的權力和資源,就自視高人一等,心安理得地損公肥私、侵占群眾利益。當然對一把手的監督存在薄弱環節,這既有權力過于集中的問題,也有體制機制不完善的問題;再者,也得健全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為公開制度,改變對一把手監督缺位、監督乏力的現狀,讓導致絕對腐敗的絕對權力沒有生存的土壤;還得加大財產公示制度,做好預防和遏制腐敗行為的有效機制。
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蝜蝂”官員的煉成,再次給監督部門以警醒。如何有效防治腐敗,反對特權思想、遏制特權現象還任重而道遠。筆者相信,只要反腐倡廉常抓不懈,拒腐防變警鐘長鳴,繼續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繼續加強反腐倡廉制度建設,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最大限度減少體制障礙和制度漏洞,定能使各級領導干部為政清廉、秉公用權、履職為民,必將有效遏制腐敗現象發生。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