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代化的目標越來越清晰,就是要“為全國人搞飯、為農村人搞錢、為城里人搞綠”。要實現這些目標,必須增強兩大動力,即深化農村改革、培育新型主體,釋放改革紅利、激發主體活力。兩大動力最后歸于一點,就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通過優化人、地兩大要素,完善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穩步提高農業競爭力
近日,國務院發布《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對未來五年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方向和實施路徑作出安排。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沒有農業現代化,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的;農業現代化又是農業發展的根本方向,是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型的關鍵。當下,農業現代化的推進路徑更加明晰,就是要處理好人地關系,釋放土地改革紅利和經營主體活力。
可以說,我國農業現代化已取得顯著成就。一方面,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增”,菜籃子產品供應充足;農民增收實現“十二連快”,增速連續6年高于城鎮居民。另一方面,農田有效灌溉率超過52%,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6%,機械化水平超過63%,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超過60%。我國農業現代化已具有堅實基礎,進入全面推進、重點突破、梯次實現的新階段。
但也要看到,我國農業發展還面臨很多新舊矛盾,部分農產品供求結構性失衡、農業競爭力不強、農民增收難度大等問題日益凸顯,相對于快速發展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依然是短板。
其實,農業現代化幾十年前就已提出,目標也越來越清晰。通俗來說,就是要“為全國人搞飯、為農村人搞錢、為城里人搞綠”。搞飯,是保供給,鞏固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搞錢,是保收入,讓億萬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與全國人民一道全面小康;搞綠,是保生態,緩解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壓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從上述目標來看,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痛點在于實現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和經營主體不夠協調。過去,我們依靠一家一戶分散承包經營解決了吃飯問題,這很難得。但我國戶均耕地面積只有7畝多,沒有一定的規模,搞現代農業難度很大。在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力度不輸于全球水平的當下,把經營規模搞上去,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關鍵。
新時期推進農業現代化,要增強兩大動力,即深化農村改革、培育新型主體,釋放改革紅利、激發主體活力。一方面,農業改革發展的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要深化以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為重點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土地承包權主體和經營權主體發生事實分離,傳統農民不斷分化出經營他人承包地的農民,戶籍在農村、生活在城鎮的農民,戶籍在城鎮且有承包地的農民。通過改革,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才能實現用現代工業理念發展農業,用互聯網思維推進農業。
另一方面,推進農業現代化,關鍵在人,這就要激活務農主體的活力。目前,全國多種形式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已經超過30%。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量涌現,給農業發展帶來新理念,成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生力軍。為此,要加快建立新型經營主體支持政策體系,充分發揮規模經營的引領作用,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競爭力。
兩大動力最后歸于一點,就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通過優化人、地兩大要素,完善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提高土地、勞動力、管理的生產效率,農業面臨的資源、環境、成本等制約才會被破解,農業競爭力也才會穩步提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2016年10月28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