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凸顯,明天誰來種地?當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和資源硬約束的“地板”日益趨緊,誰能種好地?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副校長劉天金表示,在當前農業形勢下,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10月6日是《人民日報》)
近年來,“將來誰來種地?”這個問題伴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引起有識之士的關注。我國城鎮水平已經達到51%,進城務工農民達2.53億人;與之相對應的則是農村人口的逐步減少,1995年我國有農村人口8.6億人,2010年已降至6.7億人。大批青壯年勞動力的進城,留在農村種地的是“386199”部隊——“38”代指留守婦女,“61”代指留守兒童,“99”代指留守老人。農村空心化導致了農村“三留人口”比例過大、務農農民年齡偏大素質偏低、耕地拋荒、宅基地廢棄等問題。由于勞動力的嚴重不足,農村的一些土地撂荒,并且隨著留在村里的農民日漸衰老,種田將面臨沒人“接班”的境況。
古人云:“無農不穩、無糧則亂”。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關系到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黨中央多次重申要“保住18億畝耕地的紅線”,然而,最基本的還是要“保證有人來種這18億畝地”。如何破解這一嚴峻的現實問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培養一代新型農民,鼓勵有文化和有農業技能的青壯年農民留在農村。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戰略舉措,無疑為“將來誰來種地”開了一劑良方。
何謂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并將農業作為產業進行經營,并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規則來獲取報酬,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他們不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也可以是外地農民、城鎮居民等。怎樣培養大批職業農民呢?一是通過表彰現有的農村種養大戶、加工大戶、農機大戶,挖掘他們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先進事跡來宣傳、吸引有志的年輕農民邁入新型職業農民的行業;二是大力推進人才強農戰略,通過高等農學院、中等職業學校來培養農村的實用人才,特別是農業技術人才——農機手、植保員、防疫員、水利員、園藝工等技能服務型人才;三是拓展更多的渠道開展農民培訓,培養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讓他們逐步發展成為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或者是農業企業家、農村經紀人。
試想,當農民不再是一種受人歧視的身份,而是一份受人尊敬的職業時,收入能足夠保證他們自身和家人有體面地生活,誰還不愿意爭著當“新型職業農民”來種田?
作者系湖南省武岡市灣頭鎮人,中學高級語文教師。
作者單位:湖南省武岡市灣頭鎮泉塘中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