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縣域電商,電商園區是一個躲不開的話題。一如一個成熟的經濟體需要園區來承載一樣,縣域電商也需要園區承載。問題是,目前的縣域電商普遍處于起步階段,電商要素分散且缺乏規模。那么,還需要建電商園區嗎?這個話題曾經在2015年的縣域電商峰會上引起專家的激烈爭辯,贊成與反對的聲音都有,說得也都有道理。我的觀點傾向于居中,即縣域電商不是不能建電商園區,而是要看什么時候建,怎么建,一切要從電商的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縣域電商發展初期的園區定位
一般的縣域電商在啟動之初往往表現為草根化、小微化,青年個人開一個網店,或者兩三個人注冊一個創業公司,一臺筆記本可能就是主要資產,市場依托平臺來找,產品就地從市場或農民手中采購,網店各個工種往往實行一人多崗,工作地點經常在家里的也不在少數,好多訂單甚至是在手機上完成的。這種情況下的縣域電商園區建設,就必須從實際出發,定位在創業集聚與初期孵化上,而不是產業承載,因為小的電商根本不具備自己建廠上生產線的能力,也沒有必要;而預設縣域電商發展到什么程度,出現多少家大型電商,形成多大的配套產業規模,這些從目前的現實看,似乎不太靠譜,目前的縣域電商一般到不了這個份上。
所以,電商園區初期都不一定需要為了高大上而叫電商園區,叫個電商孵化中心或者基地會更加恰如其分。就像初生的嬰兒最需要的是襁褓而不是時裝,超前是沒有用的。
縣域電商園區的初期標準
既然縣域電商園區初期更像一個孵化中心,那就要按孵化中心的樣子來建設,并充分體現電商的特點。由此,電商園區的建設標準也就一般的工業園區大相徑庭了。大體可以形象地歸結為以下基本標準:
一、身處鬧市。就是要力爭市中心,或至少是縣城較繁華地帶,因為電商主體是青年,偏僻的地方年輕人一般是不去的,除非有什么特別吸引人的地方,但一般的縣域電商園區恰恰沒有。如果說身處鬧市的話,則成本肯定是比較高的,所以面積不必貪大求洋,有個千把平米也就可以,甚至幾百平方米也能轉起來。
二、來去方便。就是交通便利尤其重要,讓初創期的網商開私家車上下班是不現實的,而騎自行車對年輕人而言更多的像是郊游而不是上下班,至于專門為園區開班車對于一般的縣區來說也做不到。還有,一般的電商交易高峰在晚上9-11點,如果離城太遠,創業者回家都困難,特別是女孩子。
三、能吃能住。就是能學習、能辦公、能休息、食宿方便。如果孵化中心在城里,則生活配套不用考慮;如果園區建在城邊甚至更遠些,則必須考慮生活配套問題,連吃飯都沒有地方,怎么能讓創業者安心入駐?更重要的是,來到這里,要能滿足青年來的目的,培訓好不好,服務優不優,感覺爽不爽。
四、配套齊全。至少需要有以下板塊:培訓與會議、辦公卡位、小型倉儲物流、店鋪裝修及美工攝影等電商服務、工商稅務財會等企業服務、咖啡與書吧等休閑交流空間,沒有這些東西,這個園區就像買了一個電腦卻沒有裝軟件根本用不成,也像買了房子不裝修肯定住不成,那些以為提供一些辦公卡位就是孵化中心的地方,根本不能叫孵化中心,只能說是閑置空間免費租用。可是,既然初創期的電商在家里甚至在路上用手機都能干的事情,為什么要入駐這樣的地方?根本不符合經濟學與社會學邏輯!于是一些地方出現的情況是,上級檢查的時候,就想方設法把青年人找來,在園區裝樣子,等上級一走,重回門可羅雀的狀態。而且裝修的風格也要與青年人的特點和電商的風格相一致,比如培訓教室也可以與創業咖啡與書吧結合,不必過于拘束,樓道與墻壁更是展現創業與電商文化的地方,連個馬云、馬化騰語錄都沒有的地方,連個打雞血的創業口號都看不見,絕對不是一個電商園區。
五、經常折騰。要成為孵化中心,必須要靠活動吸引人,一些地方提出的一周一講座、一月一沙龍、一季一路演這樣的活動頻次要求,總體還是合適的,當然路演的問題縣域暫時可以不考慮。除此之外,定期組織專家見面會、大咖分享會之類的活動,同樣是必要的。要給大家形成一個印象,到了這個地方,總是有主題活動可能參加的。
六、樂此不疲。到底一個孵化中心行不行,就要看年輕人主動來不來。必須通過前面講的一系列服務,讓年輕人感覺能來,再到還想來,最后到愛來,變成自覺聚集。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光硬件與服務甚至還是不夠的,還得有組織者,完全可以讓冒尖的年輕人牽頭,給空間、給資源甚至少量經費,完全變成自組織活動。只要到了這個份上,政府與園區運營商的其他工作就好開展了。可惜的是,大多數的園區始終在清冷中煎熬!
電商園區的誤區與改進建議
根據最新的數據,到2016年3月,全國的電商園區已經超過1100個,縣域電商園區已經超過300個,還有大量的縣域電商園區正在火急火燎建設的路上。能不能以正確的姿勢走好園區之路,對電商的發展相當重要。觀察當前縣域電商園區的問題,最大的誤區在于工業園區思維,還想搞地產、做物業、收點費,基本上都不現實,最后只能是空的。一些地方的探索表明,電商園區的運營,初期要靠政府的補貼,中期要靠電商服務產生的利潤,而不是傳統的物業;而最終可能要靠對創業者的投資來獲得回報,這有賴于電商發展的成熟程度。
由于思維方式上的偏差,導致縣域電商園區出現一些普遍性的問題:有園區,但沒有配套,往往離城遠還不通公交,不能吃也不能住,培訓少且質量差,物流不便宜而且倉儲沒地方,甚至連個WIFI也沒有,所以電商創業者根本不愿意來;想招大電商,既招不來,更難以符合落地條件。
在問題背后表現出運營的體制與機制問題,有的就是原有半拉子工業園區的簡單改造,管理機構還是原來的工業園區管理部門,下屬的運營隊伍缺乏互聯網常識,更提供不了電商服務。
推動縣域電商園區良性發展,要集中體現政府供給側改革的內容,就是要培土壤、栽梧桐、優服務,淡化物理空間概念,多從電商的需求側做文章,在補短板、降成本的方面多下力氣。實踐表明,園區初期聚人比聚財重要,聚人首先要有人氣,人氣旺不旺在氣場,氣場高不高在服務水平與環境質量。必須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一、硬件要過得去。園區的水、電、路、網、交通、生活要達到基本標準,培訓、辦公、會議、休閑等空間都有。
二、軟件一定要過硬。網絡必須是通的,最好達到4G,24小時免費WIFI一定受歡迎;物流必須是便宜的,不管是園區集中談判還是政府補貼,反正進了園區物流費用就得大幅下降;培訓一定是靠譜的,能請來大咖,能解決實踐問題,還能保持長期溝通;活動一定是經常的,天天通宵達旦不現實,隔三岔五還是要折騰。
三、運營還是要專業。不主張直接把政府的什么下屬單位作為園區運營主體,一定要堅持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市場運作,找來靠譜的團隊做專業的事,拿出適合電商發展的服務清單和項目,讓能與電商對上話的人在園區做服務。
四、打好基礎慢慢來。把年輕人硬往園區拽,是典型的行政化思維,出力還不討好;以良好的服務吸引年輕人,自己愿意還點贊。但往往園區的“0到1”很難,這個時候就需要發揮行政主官的積極作用,不惜禮賢下士,拿出優惠政策,主動邀請幾個電商帶頭人率先進來,他們感覺好了,就會迅速示范帶動一大批電商創業者跟著進來。
不斷完善改進。互聯網時代,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出來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完善之處,但可以通過互聯網與客戶的便捷溝通,實現迅速更新。縣域電商園區今天依然可以概括為新事物,不必求全責備,有了基本功能就能運行,只需要保持絕不停歇的腳步即可,那就是隨時聽取電商主體的心聲,從他們的需要出發,像軟件的1.0、2.0、3.0版本一樣不斷改進,這樣的園區就有希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魏延安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