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0年開始,國務院決定對糧食流通體制進一步改革,并成立了中儲糧。而中儲糧只是一個政策執行的主體。它只負責收儲國家所需的糧食,但具體到收多少、何時收、何時輪換、輪換多少等,由發改委、糧食局等部門共同商議,并最終報國務院拍板。2004年,國家為了解決農民"賣糧難"等問題,實行托市收購政策。到2015年糧食實現十二連增,糧食不斷增產,中儲糧收購不斷增加。僅2015年中儲糧全年累計收購政策性糧食1.75億噸。截至2015年11月底,中儲糧總公司管理的糧油總量占全國庫存的75%。然而背后高庫存帶來的是市場的高效調控流通?還是為了一個全世界最龐大的庫存而焦慮?
一方面托市價格導致庫存居高不下,政策調控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卻維持順價銷售。另一方面,托市收購也扭曲了市場價格,托市價格不斷上漲,國內外糧食價格價差不斷拉大。小麥價差不斷擴大,大米價格價差平均在600-700元/噸,最高可達1000元/噸。玉米由于放開最低保護收購價,從現狀看,玉米市場混亂無度,雖國內價格和到港完稅價后相差無幾,但農民的利益損失慘重,讓糧食購銷體系更加混亂。
今日發布的《糧食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十三五”期間要繼續執行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調整完善大豆目標價格政策,完善油菜籽收購政策。穩步推進糧食收購資金來源多元化,滿足糧食收購資金需求。下面是十三五糧食行業發展的主要指標:
從此規劃中可以看出,依然以國家收購調控為主,進一步健全糧食市場體系,創新和完善糧食調控方式,積極利用國際糧食市場和資源,靈活運用區間調控、相機調控、定向調控、結構性調控等方式,保持糧食供求總量基本平衡。準確把握糧食供求形勢變化,加強政策預研儲備,備好用好糧食調控“工具箱”,有效防范風險。完善糧食競價交易平臺,建立健全國家糧食交易中心體系,完善全國糧食統一競價交易平臺功能。以全國糧食統一競價交易平臺為中心,輻射鏈接各省現貨糧食批發市場信息化系統,通過糧食交易中心和現貨糧食批發市場電子商務信息一體化平臺建設,助力傳統現貨糧食批發市場經營模式轉型升級。
依然是老的配方,老的味道,市場流通競價方面手續繁多,在市場流通上依然存在很大的弊病,中儲糧依然在其中發揮著重大作用,作為國家政策性糧食收儲單位,中儲糧主要承擔政策性功能,"是國家戰略儲備,不是以經營為目標。而自負盈虧,市場化經營,讓這臺機器沉重不堪。戰略儲備為維護國家安全可以理解,但其他事情也應該讓市場來消化經營,而不是跟隨國家的腳步。糧食拍賣成交率不高,市場糧食價格不穩定。而糧食補貼資金投入逐年提升,2016年啟動了調整完善農業“三項補貼”政策,將三項補貼合并為一項,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兩個方面。維護農民利益上得到了加強,如果能形成一個糧食產出—糧食收購—糧食加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機制,為庫存量高提供一個解決良方。
市場更多的呼聲是除了戰略性儲備,應該在糧食購銷上減少程序,讓市場去消化收購,對農民利益進行政府補貼扶植,難點在扶持的力度,資金的分配如何讓農民的收入穩增長,讓退出土地種植的農民有一份謀生的方式,土地適當規模化種植,涉及農民利益動則傷筋動骨,刮骨療傷。前三十年農業穩定工業,現在到了工業反哺農業。一、農業生產要素成本的降低,因勞動力人數下降費用上升,機械化刻不容緩,補貼力度應加大,讓農民得到經濟上的補助與資金上的緩解。二、糧食價格改革前期困難重,目前的目標價格價格補貼,應建立相關保險公司,金融機構進行同步補貼。讓農民的利益不受到損害,勞動力才是社會生產力,不能竹籃子打水一場空,一年到頭白忙活,傷了農民的心。有付出必然有回報,城市發展的各項優惠也應該適當的轉向農業惠農,加大政策扶植。三、在市場流通上減少審批程序,追蹤糧食去向,讓糧食發揮真正價值—加工消費,而不是放在糧庫中費時費力費人工。監管機構的成立讓糧食缺口用糧食利用率來解決。國家對農業更應該是宏觀調控,而不是事必躬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布瑞克農業數據 頭條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