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循環經濟協會農業循環經濟與生態修復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市富通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承辦的2016中國循環農業發展論壇于2016年11月24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成功召開,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程會強以“新型城鎮化與生態農業創新發展思考”為題發表主題報告,小編根據發言整理以下內容與大家分享。
發展生態農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其中,綠色發展是貫穿整個發展的主線。“五位一體”和“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標志著我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表明了我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
近幾年,我國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但由于在發展過程中過分注重城鎮化量的增加,而忽略了城鎮化質的提高,導致城市病集中迸發。而加強生態建設,對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進行優化布局,實現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則是解決城市病的有效途徑。
生態建設要求
城鎮生態化——城市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整體協調
社會生態化——自覺的生態意識和環境價值觀,生活質量、生活環境與經濟發展相適應
經濟生態化——可持續的生產、消費、交通和住區發展模式,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水平。
環境生態化——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
發展生態農業可解決資源、環境和農村生活三方面問題,實現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達到生態與經濟兩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統一,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推手。
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
山區模式:大力發展特色生態農業
以北京延慶農業發展為例。結合延慶農業發展實際,通過培育和完善農業生態產業鏈,逐步實現農業生產過程清潔化、生產產品無害化,發展有機食品產業,提高食品質量和安全水平。實施以有機種植業為基礎、精品養殖業為重點、農產品深加工為延伸的“種、養、加”一體化發展戰略;加強農業廢棄物再生利用,大力發展再生能源產業;發展觀光農業,帶動相應的生態旅游業的發展;使能流、物流循環穩定、動態地流轉,提高農業生產系統資源利用效率,促進新農村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協調、持續發展。
平原模式:中鶴模式
河南是中國的一個產糧的大省,大面積的平原地區非常適合現代化的模式。以中鶴集團為例。
中鶴集團通過土地流轉,實現土地集約化使用,采用規模化機械生產,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采用種養加的模式,引進國外先進澳大利亞羊品種,羊糞用于還田,沼氣用于當地的供熱,實現資源循環利用;企業從生產型轉變為服務型,有效地把農業和工業有機結合,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就地城鎮化。
城鄉復合模式
現在很多農村污染問題是因為城市的垃圾處理不當引起。城市的污水、污泥中有很多的雜質、重金屬,對土壤污染是一個很大的危害,這些問題需要在前端予以解決。例如,污水處理完以后,污泥可以通過技術加工,變成有機肥的基質;垃圾填埋場可以用草毯技術作為封存,解決水土流失問題。
國家農業公園示范區模式
以海南屯昌縣為例。海南氣候四季適宜,特別適合農業現代化和循環農業的發展。屯昌國家農業公園依托傳統的豬-沼-果循環模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延伸發展生態旅游,進行有機種植和有機養殖,實現了“四位一體”農業循環。此外,他們借助互聯網技術,將小的生產效益進一步放大到海南島,甚至全國。
對于氣候比較適宜的區域,國家農業公園模式能夠促進當地農業轉型升級,推動現代農業建設。
綜合模式
以楊凌為例。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以科技創新作為內核,將生態農業、生態工業以及服務業有效整合,將整個社區農村建設成為綠色社區。另外,在產業的基礎上延伸旅游業、物流業,發展生態旅游,增加當地農民收入。
創意模式
用第三產業的創意去經營第一產業,用符合時代消費特征的時尚創意發展生態旅游產業。
日本南瓜森林公園
公園內的南瓜造型各異,不僅具有游覽價值,還有很大的學習價值,可以幫助很多長期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認識和了解農作物。
美國芝加哥城市農場
農場本身有生態餐廳,其食品大多就地取材,大大提升了城市的生態文明。
目前,國內外有很多成功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但只可借鑒,不可照抄,我們應根據各地情況因地制宜,不斷探究,不斷創新,以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中農富通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