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村級文化建設要以保障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全面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村和諧、維護農村穩定為重點;昌吉州在村級文化室的建設上加大政府對村級公共文化資源的供給,促進了文化陣地建設、文化隊伍建設、機制體制建設;創新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方式,逐步形成了 “政府引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的村級文化建設格局,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堅強的文化保障。
關鍵詞: 村級文化建設;公共文化服務;典型引路;活動普及
根據 《文化部關于加強村級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昌吉州各縣市注重把握村級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及目標任務,以保障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全面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村和諧、維護農村穩定為重點;加大了政府對村級公共文化資源的供給,促進了文化陣地建設、文化隊伍建設、機制體制建設;創新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方式,逐步形成了 “政府引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的村級文化建設格局,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堅強的文化保障。縱觀近年來所取得的成就,筆者擬從以下五個方面加以闡述。
1、注重管理保障,促進機制創新
近年來,昌吉州各縣市人民政府以實現廣大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作為文化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把促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重點。為此,專門成立了工作協調領導小組,制定出臺了 《村級文化建設與基層公共服務目標管理考核標準》,并明確了階段性具體目標、任務和要求,同時加以量化,下發到各鄉鎮和村級單位。在執行中,注重分類指導、適時監督,不斷完善創新機制,鼓勵創新實踐,構建創新體系,不僅形成了社會的聯動,而且促進了參與文化共建的合力形成。其次,為確保 “考核標準”的落實,各縣市還明確地把其納入到各鄉鎮、村年終工作績效考核體系,使這項工作既成為了農村經濟發展的精神動力,又成為了一項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更從制度上保障了村級文化建設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連續性和規范性。再次,在職能發揮方面,實施有效管理。村文化站、文化室在履行服務和經營性職能的同時積極協助主管部門管好基層文化市場。對進入農村文化市場的民間藝術團體,縣市文化部門審核把關。鄉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對鄉鎮網吧、電子游戲室、圖書銷售點、棋牌室等發揮監督作用,促使其依法統一管理,有秩序集中經營,遏制了黃、賭、毒現象。
2、注重硬件投入,促進設施完善
村級文化室設施的健全完善,不僅是衡量一個地方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而且也是彰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近年來,昌吉州各縣市不斷加大投入,改善村級文化室基礎設施,擴大活動場地,增添活動器材,并把這項內容納入到新農村建設的中體規劃之中,達到同步設計、施工、購置、使用之目標。
一是已先后完成了7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270個行政村籃球場、501個行政村農家書屋的新建工作。二是自2007年以來,積極爭取自治區新聞出版東風工程項目資金,每年向全州各行政村免費投送黨報黨刊及各類出版物價值都在300萬元以上。三是加強 “一場四館一院”建設,2010年正式啟動建設北庭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木壘縣文博中心、吉木薩爾縣文體中心、北庭西大寺遺址博物館展廳以及呼圖壁縣博物館、阜康市瑤池園建成投入使用。并陸續建成昌吉恐龍博物館、體育館、奇臺體育館、呼圖壁縣文體中心、瑪納斯縣文博中心等項目。四是搶抓 “春雨工程”機遇,積極爭取跑遍行政村(社區)文化室建設項目,有望在2014—2015年在全州590余個行政村、110余個社區新建面積200~400平方米的文化室。文化室的修建工作雖然計劃在2015年完成,但昌吉州各縣市根據本地實際,依據 “農家書屋”、 “東風工程”,結合福建援建項目,在修建村委會的基礎上,在功能上將會議室和文化室資源共享。據統計,至2011年年底,昌吉州590余個行政村基本實現了村村有文化室,建室率達100%;其中40%的村委會建起了高標準的村級文化室,基本實現了 “五個有”:即有現代化的電教設備;有門類較為齊全、數量較為豐富的圖書;有群眾開展文體活動的器材;有有線或調頻廣播;有桌椅齊全的辦公設備等,基本上能達到供農民群眾學習、活動、娛樂的硬件需求。
3、注重隊伍建設,促進發展壯大
在人類文明史的發展過程中,農民也是文化創造、文化接受的主體,他們具有滿足自己文化需求的能力和創造文化價值的能力。因此,激發和引導農民的文化自覺,不僅要當做政府職能部門的責任,也是新農村村級文化建設的強力支撐。這更說明,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隊伍建設是十分關鍵的。近年來,昌吉州各縣市一是創新機制,培育新型文化隊伍。在公招 “村官”中,擇優招聘,將入選的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有較強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充實到村委會班子中,并配好村級文化協管員,平時注重加強對鄉村文化工作人員的教育和培訓,提高文化工作人員的政治和業務素質。鼓勵鄉村文化工作人員自學、進修,有目的地選送部分人員到相關文化單位跟班學習。同時進行業余文化人才資源普查,大力培植本村業余文化隊伍,并對文藝骨干免費進行培訓,儲備相應的文化人才,為農村文化建設注入新的活力。二是抓好村級業余文化隊伍建設,采取有效措施,鼓勵農民組織各種文化隊伍,各鄉鎮、村組因地制宜地落實好 “五支隊伍”建設,即社火秧歌隊、戲曲演唱隊、歌舞表演隊、乒乓球籃球隊、民間傳統體育活動隊。在縣市、鄉鎮的正確引導和大力支持下,村級業余文化組織和文化專業戶紛紛建立起來,并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各類文化活動。針對這一形勢,上級文化部門及時對具有長期開展特色文化活動的村給予相應的命名掛牌和鼓勵支持;對具有一定文化專長的農戶,如戲曲演唱、器樂演奏、剪紙刺繡、木雕石刻、書法繪畫等均分別命名為 “小康文化戶”、 “文化中心戶”、“文化專業戶”等。實踐證明,各村的農民群眾最了解自己的文化需求,讓他們在自己的文化活動中唱主角和自主創建文化組織、文化戶,這不但解決了文化需求問題,而且能充分發揮他們開展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更增強了他們的文化自豪感和幸福感。另外,在村級文化隊伍建設上,還注重了年齡結構、文化程度差別的搭配和不同民族、不同層次的群眾參加,做到文化隊伍以老帶新,全民參與,從而保證村級文化隊伍生命力的延續,促進文化隊伍的發展壯大。
4、注重典型引路,促進整體發展
富裕的物質生活不能代替健康的文化生活,沒有文化小康相配套的小康經濟,只能是脆弱的經濟。當前,為民服務的內涵不僅僅是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需求,同時也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此,昌吉州各縣市在推進村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上,重點扶持和培植了一批經濟基礎好、文化底蘊厚的村作典型示范,并努力做到“三個結合”,即與創建州、縣、鄉級文明村相結合;與創建 “五好”文化陣地相結合;與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相結合。與“農牧民健身工程”建設相結合,借助體育活動的場所推廣體育文化,讓農民在健身的同時,也得到文化的提高;與開展文化下鄉活動相結合,尤其是科技、文化下鄉和電影下鄉巡影活動,應多播放適合農民群眾口味和需求的影片和科教片來贏得農村市場。這樣一來,不僅能為村級文化建設增添亮點,而且還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樹立了標桿和形象。通過典型輻射帶動,一些村有了學習的榜樣和發展的方向,很快地扭轉了落后的局面,并陸續跨入了鄉鎮、縣市、乃至州級文化體育示范村的先進行列。
5、注重活動普及,促進實效產生
村級文化建設的硬件硬起來之后,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效果也顯現出來。其表現最為明顯的是,以各類活動為載體的文化體育活動得到了普及和健康發展,并產生了可觀的實際效果。如在農閑時間或節慶時日開展的自娛自樂型的戲曲、歌舞、曲藝等文藝表演活動,村民們已逐漸從單純的欣賞者向積極的參與者轉變。通過這樣的演出活動,不僅使他們的在身心上得到了愉悅,而且增進了群眾之間的感情交流,營造出了穩定和諧的新農村環境。再如村級文化室中的圖書閱讀、各類知識講座和遠程教育等活動,讓村民們真正開闊了視野,增加了知識,提高了素質,得到了實惠。在充分發掘利用民間文化資源方面,以“一村一品”為載體,全州廣泛組織開展具有群眾基礎和地方民間特色的文化活動。昌吉州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各地農村都有不少民間藝術人才、民間絕活藝人,由于多種原因,大多面臨斷層后繼無人的狀況。筆者認為要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發掘、整理優秀傳統民間藝術的工作,解決傳人問題,并積極鼓勵和幫助他們自編自演,參與到弘揚時代主旋律和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化活動中去。遵循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方針,文化主管部門積極加以扶持和引導,借鑒 “鄉村百日文體競賽”活動的先進經驗,積極開展 “百村特色文化”競賽,變農村文化活動由政府主辦為群眾聯辦,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如木壘縣的阿依特斯盛會、阜康市的西王母蟠桃會、昌吉市打造的花兒之鄉等都是在充分利用民間文化資源后開展的民俗文化活動,很受歡迎,使瀕臨消亡的民間節俗文化活動逐步成為廣大農村社區民間文化的健康主流。
總之,近年來,在村級文化建設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方面,昌吉州各縣市除了采取以上做法之外,還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地開展了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初步形成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較好地保障了農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推動了農村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參考文獻: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市場2012年第35期(總第698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