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來,經濟增速放緩引發的就業問題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然而在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有一個規模龐大的弱勢群體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這個群體就是5000萬年過半百的高齡農民工,他們年老體衰,從業行業普遍不景氣,養家壓力有增無減,養老問題迫在眉睫。無論從保持社會穩定,還是從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看,高齡農民工問題都需要盡早關注,需要社會協力提出應對之策。
高齡農民工接近5000萬,面臨困境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年來農民工總量和年齡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農民工增速逐年放緩,年齡結構不斷老化。國家統計局《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農民工總量從2011年的2.53億人增至2015年的2.77億人,增速卻從4.4%逐年銳減到1.3%,農民工平均年齡從36歲增加到38.6歲,50歲以上高齡農民工從3614萬增至4966萬(其占比從14.5%升至17.9%),年均增速高達8.27%。
體力衰減使得高齡農民工的就業競爭力直線下降。高齡農民工是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代農民工,他們普遍文化水平低且缺乏技能,只能長期在建筑、采礦等行業從事重體力勞動。許多高齡農民工因為高強度勞動面臨嚴重的健康問題,他們的體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速衰減,遭遇工傷的風險增大,這使得用人單位大多不愿招收高齡農民工。
傳統行業下行壓力巨大,新興行業的就業門檻相對較高,高齡農民工就業進退兩難。作為農民工就業的重點行業,制造業和建筑業依然不景氣,農民工的整體就業環境不容樂觀。雖然新經濟創造了許多崗位,但技能偏低使得高齡農民工難以從新經濟中獲得職位。統計資料顯示,50歲以上高齡農民工是農民工中接受技能培訓比重最低的群體,2013年和2012年他們接受培訓的比例分別只有25.9%和25.5%,這也進一步放大高齡農民工的技能劣勢。
難享職工養老,高齡農民工老無所養的問題迫在眉睫。大部分高齡農民工在2008年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前未被納入社會保障網,他們目前的參保比率依然很低。年近或超過退休年齡高齡農民工的養老問題更加棘手,許多年近退休者養老保險難以繳滿15年,超過退休年齡繼續就業是否存在勞動關系在司法實踐中爭議不斷。
老年農民工問題亟需各方協力解決
50歲以上的高齡農民工很快就會突破5000萬人大關,這個規模龐大的群體面臨的問題應引起社會高度關注。高齡農民工中的大多數不僅難以在下行的傳統行業繼續就業,也無法從新興行業中獲得崗位。他們往往還需要肩負整個家庭的經濟負擔。長期非正式就業的高齡農民工將來很難享受到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待遇。對貧困的高齡農民工而言,現在能夠繼續工作并獲得收入比未來的養老問題更加迫切,但養老問題也已經近在眼前,這兩個問題需要統籌考慮。
高齡農民工依然有強烈的就業需求,加強技能培訓和增加崗位供給是解決他們就業難題的突破口。首先,勞動培訓部門需要根據高齡農民工特點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勞動技能培訓方案,并通過必要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培訓降低他們融入新經濟的門檻。其次,多渠道推動農業規?;洜I和農業產業化,建立高效實用的農業技術培訓體系,促進高齡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收。第三,提高扶貧政策的精準性,保證確實有困難的失業高齡農民工能得到及時救助。
高齡農民工的養老問題應盡早從制度層面著手解決。首先,建議國家劃撥專項資金協助解決高齡農民工繳費年限不足的難題。其次,盡快建立農民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累加、結算、轉移支付平臺,激活分散于多地的個人養老賬戶資金。最后,切實保護高齡農民工從宅基地和承包地獲得收益的權利,讓土地能夠成為高齡農民工養老的最后一道屏障。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6-12-1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