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農產品電商發展過程中,好多地方也包括好多農產品電商運營者迷信“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傳統說法,我以為是陷入了盲目自信的誤區。其往往的結果就是,自視甚高,而應者了了,最終表現為賣不動。這個誤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酒好不怕巷子深”是有前提的。我們能看得到的“酒好不怕巷子深”現象,其實人家已經是“酒好”之名遠揚,積累了大量粉絲,形成了口碑傳播,慕名而來者自然也就不大計較巷子里面多出的幾步路了。而現實的情況是,到了旅游一條街,還是巷子口的幾家東西賣得快些,而最里面的門店生意還是要差一些,因為大家并不知道里面的東西怎么樣。菜市場表現出來的情況更直觀,方便更占主要因素,菜好也怕攤位“深”!所以,臨街的攤位往往要貴一些,自然是有道理的,也符合一般規律。由此,看別人家的東西,想自己家的事,咱的“名”揚開了沒有?
其次,“酒好不怕巷子深”的“酒好”不是自己說的,而大家說的。也就是說,自己認為自己的東西好,這是“自戀”,并沒有市場基礎。更不要說一些人埋怨消費者不識貨,那更是比較嚴重的“自戀癥”了,因為大家根本就不知道你,如何選擇得上你?你想了辦法,大家不認可,可能有走眼的情況,但大多數的情況是說不清,道不明,吆喝不開,知者甚少。歷史有名的和氏壁就是一個極端案例,卞和發現璞玉后,報楚厲王,結果玉工斷定為石頭,被砍左腳;厲王死,武王立,再報,玉工再斷定為石頭,被砍右腳;再到武王死,文王立,泣血三報,終于琢璞見玉,名揚天下。為了一塊璞玉得到賞識,付出雙足,哭瞎眼睛,代價不可謂不慘重。但這是一個小概率事件,還算幸運的,世界上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事情多了去。所以,必須琢磨,如何讓消費者認知你的好東西,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第三,“酒好不怕巷子深”,能達到“不怕”的程度,那是需要硬功夫的,更需要時間來積累。為什么一些小巷酒館真的有人跑了很遠的路過去,那是形成了深厚的市場積淀,一些顧客已經成了擁躉,可謂不離不棄。我們看到的一些老店,有幾十年的,有上百年的,還有好幾百年世代傳承的,他們別的什么都沒有干,就是做了某一樣東西或一個什么招牌菜,聞名遐邇。若一個地方的新產品才出來一點,一個網絡店鋪才開張了幾天,就幻想著揚名天下,顯然是不現實的。沒有一點“工匠”精神,沒有長年堅持,沒有始終如一,只怕很快就要倒在無情的市場競爭之中。所以,大練內功是根本,任何表面化的營銷都不長久,百年老店不是一天練成的。
第四,要形成“酒好不怕巷子深”,就應該正視現實,揚長避短,力爭“巷內開花巷外香”。吆喝自然是基本功,不為人所知,特別是積攢不下第一批忠誠的粉絲,只怕要做下去很難。當然,今天的互聯網已經讓吆喝變得簡單又便捷,就看怎么用了。一個微博、一個微信、一個新聞客戶端,催生了多少營銷案例?也說明暢銷不難,揚名較易。像現在非常流行的特色水果——阿克蘇糖心蘋果,完全就是互聯網傳播開來的,否則在線下,很長時間都不可能突破陜西、山東蘋果的擠壓。因而,學會吆喝,特別是勇敢地走出“巷子”去營銷,這是真正擺在許多地域品牌和新農人商業品牌面前的現實課題。
當然,“酒好不怕巷子深”局面的形成不是那么簡單,需要辯證地看,務實地做,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千萬不能為虛名所為累,為表象所誤,把一些自己人的禮節性贊嘆當成了基于市場的“好評”,那結局可能也是災難性的。比如微博營銷,就存在叫好不叫座的問題,轉發量挺大,瀏覽量驚人,就是轉化率很低,這個時候還是要回到“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本質問題上,你的“酒”是不是真的好?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十七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