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給本科生講授《城市經濟學》,講到土地利用與糧食安全問題,播放了馮小剛導演拍攝的《一九四二》片段。再次看到熒幕中災民們饑寒交迫的悲慘畫面,淚水模糊。抬頭一看,學生們也眼睛濕潤。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愛和善良,只是需要熏陶和激發。但僅僅心中有愛和善良還不夠,還需要理性的思考和科學的路徑。冷靜下來,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有幾點思考,提出三個期盼。
期盼之一,是希望認識到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要性。一方面,當農產品極度缺乏時,糧食的需求彈性就趨于無窮大。當一個人饑寒交迫難以生存時,他愿意以無窮大的價格去購買食物等農產品,這和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相一致。同理,當一個國家或地區出現食品短缺時,也會以無窮大的代價來發展農業,使得無暇發展現代工業或服務業,從而陷于“貧困陷阱”。另一方面,從中國國情看,中國是人口大國和農業大國,“三農”問題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大基本問題。而糧食安全是“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之一,是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基礎。我國歷史上爆發的多次“大饑荒”,往往伴隨著慘烈的人口消亡和社會動蕩,其警示意義依舊存在。
期盼之二,是希望認識到糧食安全問題的嚴峻性。隨著城鎮化不斷推進,一方面,耕地不斷被侵占,中央政府制定的18億畝紅線已經岌岌可危。中國擁有13億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卻只有世界7%的耕地,耕地資源十分稀缺。同時,由于過度使用化肥、農藥或工業廢物、廢水的侵蝕,很多耕地已經嚴重退化,耕地的質量也存在隱患。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快速外流,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往往優先外流,使得農業勞動力數量和質量均不斷下降,農業空心化問題日益嚴重。
另外,由于中國“增長奇跡”的出現,忽視農業和糧食的思想比較普遍。一方面,從追求效率和GDP的視角,在糧食生產問題上,“地方依賴中央,銷區依賴產區,居民依賴市場”的現象一直存在,各地對農業的重視和投入均不夠。另一方面,從比較優勢和國際貿易視角,一些人甚至質疑糧食庫存太多,奉行國際糧價低、有錢多買國外糧食的理念。而實際上,若過度依賴糧食主產區或進口,糧食調入成本和風險就會加大,在特殊時期或遇到特殊問題時就將陷入被動甚至產生災難。
期盼之三,是希望有切實可行的戰略和措施以保證糧食安全。首先,土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條件,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依舊有其必要性和戰略意義。一方面要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另一方面要防止和糾正土地流轉的非農化和非糧化。其次,農民種田的積極性是糧食生產的必要條件。2003年以來,中央政府制定并實施了種糧補貼、大型農業機械補貼等系列惠農支農政策,繼續實施和深化已有的支農惠農政策,讓種糧不吃虧,有利于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最后,強化農業投入是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城鎮化的推進,對傳統小農經濟的沖擊是必然的,農業改革勢在必行。其基本路徑應該有兩個,一是規模經濟,二是要素替代。對于前者,其基本途徑是耕地適度規模化和家庭農場。而土地適度規模化的家庭農場,必然伴隨著大型農業機械的使用,其實質是資本替代勞動,使中國農業生產從精耕細作的勞動密集型轉向資本密集型。
(作者: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系教授,東方學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民晚報 2016年12月24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