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李克軍:扶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咋這么厲害

[ 作者:李克軍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1-11 錄入:王惠敏 ]

摘要:由于層層“對上負責”的領導體制沒有改變,加之農民參與機制嚴重缺失,評估和驗收越嚴格,離實際情況可能越遠,形式主義可能越猖獗。

基層干部的強烈呼聲

年終歲尾,精準扶貧的評估和檢查活動在各地鄉間普遍開展。關注這件大事的人們,既可以通過媒體看到很多“鶯歌燕舞”的喜訊,也能夠通過多條渠道聽到基層干部種種抱怨之聲。

1211日《人民日報》披露,“一位駐村扶貧的第一書記吐槽:扶貧工作中,各類登記表、調查表、明細表、記錄表雪片般飛來,“5+2”“白加黑”都難招架,最多時一天就填了48份。大量時間、精力耗在紙面上,要為村里做點實事,反倒只能擠時間。”

1216日,各大網站轉發《經濟日報》一篇題為《精準扶貧不是“精準填表”》的文章,文中寫道:“正在駐村扶貧的朋友抱怨,他說最辛苦的是加班加點填表,一個村上百戶脫貧戶的表格,加起來數百張、上千個填寫項。不僅要填的表格數量多,每家每戶還都有好幾張,時常忙到深夜也填不完,而且,每張表格填多個不同項目,費盡口舌向農民都解釋不清,有的表格填了一次又一次,來回重復。這樣下去,年末的精準扶貧驗收大有向‘精準填表?演變之勢。”

網絡和微信中,隨處可以看到基層干部的吐槽。如:“追表像追命,天天迎檢”;“連表也填不完,哪有空搞扶貧,今年農村工作最虛偽;“貧困老人真是難,幫扶措施不好填,土地種了一點點,咋算不夠脫貧線,勸說子女來供養,子女搖頭也困難,兒媳娶家欠幾萬,如今外債沒還完”;“脫貧工作是關鍵,干部頭腦天天練”;“天天加班時間白費,天天工作干活白累”……

南方一位大學生村官在微信中給我發來多幅鄉村干部全力以赴加班“迎檢”的照片,他說:從省到縣,都強調必須完成當年的扶貧工作任務,只有幾天時間,不是等于公開號召基層造假嗎?

北方一位負責此項工作的副鄉長告訴我,他有一天,曾上報了8套表格,在最忙的一個多月中,平均每天要上報兩、三份材料。

窺一斑可見全豹,僅從表格上,就不難看出:扶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很可能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基層干部的情緒,很可能達到了怨聲載道的程度。

已經造成了費力不討好的嚴重后果

形式主義的危害有多嚴重?本人依據在基層工作的感受,曾多次說過,它造成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費以及對黨和政府公信力的損毀,可能比官員貪腐還要大。

就扶貧工作來說,最明顯的后果是,部分貧困戶對政府的幫扶不但不感恩,反而還“放賴”、取鬧。

去年,榮獲“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稱號的原巴東縣委書記陳行甲在網絡上發了一篇題為《精準扶貧中自強感恩教育要跟上》的文章。文中披露,本縣一個貧困戶在獲得政府十多萬元的幫助后,建起了新房,卻以地基款補助不足為由到政府大鬧。陳行甲認為,少數貧困戶“不自強、不感恩”是當下精準扶貧工作中的“痛點”,所以,他強調要對群眾進行“感恩教育”。

有些干部在抱怨上級“追表像追命”的同時,抱怨貧困戶“受惠不感恩”。一篇《六問貧困戶》的微信寫道:貧困戶檔案中多次要簽字,三番五次,貧困戶不干了。扶貧干部百感交集,一村貧困戶180余戶,戶平檔案40余頁,前后調整口徑五、六次,重整檔案四、五回,用紙10余箱,有多少扶貧干部曾加班加點,熬更守夜。如此付出,讓你簽個字,就不樂意了,良知哪去了?最后,這篇微信發出了“道德補課”的呼吁。

我曾在微信公號上發一短文,首先表示,陳行甲能夠把本縣扶貧工作中一個負面案例,公開披露出來,是比較“陽光”、非常勇敢的,值得點贊。但同時認為,不應該把“自強感恩教育”或“道德補課”作為解決問題的主要措施,而應著重反思我們的扶貧模式。

多年的扶貧工作,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由于始終沒有擺脫“層層對上負責”的路徑依賴和工作模式,“費力不討好”的問題一直比較突出。本人在《扶貧工作的困局及出路》(刊于2015年《改革內參》第47期)一文中,曾依據大量數據和案例說明:“政府投入的扶貧資金流失嚴重”、“相當一部分扶貧項目效益低下”、“形式主義泛濫導致諸多扶貧措施偏離工作目標”、“權力尋租行為使扶貧工作的公平性受到極大損毀”。普通農民,特別是貧困戶,對這些問題,當然不可能完全了解,但也會有些直觀感受。那么,你怎么可能指望他們從內心感恩戴德呢?不罵娘就不錯了。

遏制形式主義難于上青天

形式主義,不但飽受公眾輿論詬病,而且也是我們黨和國家一直高調圍剿的對象。君不見,十八大以來一直在進行的“反四風”,不就包括反對形式主義嗎?但身在官場的人恐怕都看得很清楚,奢靡之風、享樂之風,特別是公款吃喝、公車私用之類的事,確實大大收斂,但文山會海、形式主義,似乎沒有明顯轉變,在很多領域還可能愈演愈烈。去年1027日,國務院扶貧辦專門下發了“解決扶貧工作中形式主義等問題”的文件,但剛過一個多月,“表格漫天飛”的鬧劇就上演了。

拙文《扶貧工作的困局及出路》第二部分曾大膽斷言,“精準扶貧”面臨著五大矛盾,各個環節都難免出現程度不同的走樣變形。

以扶貧對象的“精準識別”為例。貧困戶的標準,主要是人均收入,但眾所周知,農民收入的數據是很難搞準,且不斷變化的。實際運作中,只能是自上而下地下達指標,根據指標分級確定重點縣、重點鄉、重點村和貧困戶名單。收入水平,反倒成了參考標準。某鄉鎮干部告訴我,本鄉各村經濟發展水平相差無幾,但戴著貧困村帽子的村,可以確定80%的貧困戶,相鄰的村只能確定10%。過去,只要按指標,經民主評議確定到戶就可以,雖不精準,但矛盾不大。現在,卻不得不按指標編造出符合標準的數據來,這樣的“精準”當然很難真實,也無任何實際意義。不但村與村之間難免攀比,村內10%80%之外的“鄰近戶”,更不服氣。特別是貧困村中扣到“盔外”的20%,除了特別富裕戶外,都有明顯的吃虧感。扶貧干部,對上要填好成堆的表格,對下要苦口婆心安撫。

再說所謂“精準管理”。就目前情勢而言,如果離開自上而下監管、驗收、督查,扶貧工作中的種種亂象,很難得到有效遏制;如果過分倚重這些措施,又勢必形成權力不斷向上集中的路徑依賴,而這種路徑依賴,又恰恰是諸多亂象形成的重要根源之一。這是一個難以擺平的悖論。由于層層“對上負責”的領導體制沒有改變,加之農民參與機制嚴重缺失,評估和驗收越嚴格,離實際情況可能越遠,形式主義可能越猖獗。

很多地方為了提高評估驗收的“精準度”,組織了龐大的評估隊伍,制定了詳細的評估方案,南方某省還抽調2萬名大學生,搞起所謂“第三方”評估。按理說,搞點抽查,豈不可以節約成本;搞點突然襲擊,豈不可以發現更多的問題。但咱的上級偏不,不但下達方案,還層層召開迎檢動員會。本來,十天八天到個把月時間,不可能突擊完成預定脫貧任務?但咱們的各級領導者已經習慣這種工作方式了,做起動員來振振有詞。隨便上網一搜,就可以看到XX縣、XX鎮召開“脫貧攻堅迎檢動員大會”或“誓師大會”, 領導講話都突出了完善“臺賬資料”、“戶檔資料過關”、“貧困戶問答過關”、“從嚴追責”等內容。有的還要求做到“四個一”:每一個干部都要抓扶貧,每一天都要抓扶貧,每一項扶貧扶貧任務都要落實到人,每一戶貧困家庭都要有人負責。一扶貧辦干部在微信上發出通知,要求扶貧人員理解好“兩不愁三保障”精神后,教會貧困戶說好下邊的話:“吃得好穿得好,新農合交費想著俺,孩子高興進學堂,我們都住安全房。”

在這樣的氛圍下,形式主義不要說“減輕”或“杜絕”,不“加重”恐怕就是奇跡了!

減輕形式主義須從縣以上領導機關做起,把扶貧工作與推進治理轉型結合起來

愚以為,改進扶貧工作,遏制走樣變形,必須堅持標本兼治,在全面落實中央有關扶貧開發工作部署的基礎上,把著力點放到推進鄉村乃至縣域治理的轉型上。

當下,起碼應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首先,應使“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富有一定的彈性,適度減少基層壓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弄虛作假和急功近利行為。應該看到,貧困人口脫貧,主要靠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利益調節機制的完善和貧困人口的自身努力,政府幫扶,僅僅是輔助手段。你把農民脫貧的目標壓給基層政府,又要求農民自強自立,這豈不是自相矛盾?

其次,應把針對窮人的“精準幫扶”與促進整個農村社會的“機會均等”、“公平共享”有機結合起來,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下更大的功夫。應采取過硬措施,確保縣以下的財政支出,真正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傾斜,向貧弱邊遠地區傾斜,減少“錦上添花”和超前達標的形象工程,讓不同區域、不同身份的居民享受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務,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城鄉各個角落。

再次,應適度弱化自上而下的監管考核,坐實村民自治,擴大農民在扶貧工作中的話語權好參與權。從一定意義上說,扶貧資金投向不合理,甚至被挪用、侵吞,主要原因是農民參與機制和受益群體維權機制缺失;農民對政府幫扶態度麻木,甚至放賴,主要原因是他們的利益偏好表達機制缺失;農民的參與能力低下,主要原因是民間組織發育緩慢,基層自治組織行政化嚴重。所以,只有在基層民主和自治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才有可能減少政府包辦一切帶來的尷尬。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作者的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免费Av中文字幕五月天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另类 | 日本精品视频中文 | 亚洲人成日韩中文字幕不卡 | 日韩中文久久影院 | 亚洲无线码在线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