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寫一首歌 給這個寂寞的黑夜
大地霜降 河流干涸
暗夜將每一個村莊籠罩
等待 遠方的游子歸來拯救
再讓我寫一首歌 給那個喧囂的城市吧
天空霾沒 星月無光
霓虹將每一座大樓照亮
呼喚 漂泊的故人偶遇自由和回憶
讓我們在村頭的老樹前 看歷史生長吧
看那青石板斑駁的破敗
歲月將繁華遺忘 丟棄在屋前的溪流里
孤單的池塘碼頭 如今人兒已不見
——葉一劍《池塘碼頭》
直到今天為止,雖然我們不斷強調說,鄉愁不僅僅在鄉村里邊有,其實它在城市里也是有鄉愁的,但是我想今天我們再去談鄉愁的時候,我覺得就跟原來的時候不一樣,或者我不愿意用一種哀愁的,或者失落的方法去談它,但是很遺憾,每年春節就會出現很多的我們稱之為返鄉體,返鄉體是什么呢,就是自己回老家了,回到鄉村了,聽到很多碎片化的信息,然后呢通過自己的文字就寫出了非典型的,或者碎片化的信息堆積成的鄉村的印象,那么這些鄉村的印象是什么,是骯臟的是無序的,是沒有人情味的,是殘酷的,是悲慘的,甚至說是卑劣的,就是這個地方非常可悲,而且呢非常可恨,甚至說沒有一點的溫情和美好,無論是物理的環境還是人情冷暖,幾乎都是一個不值得去珍惜的地方。
但是這個東西,恰恰和我們外部的很多的年輕人,或者說很多的精英人群對于鄉村的想象之間就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落差,我想今天我們怎么樣去彌補這種落差,這種落差是不是真的存在,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所以說這里面我們將來對鄉村要去正真的有價值的回應的話,那我想必須要真正的重新認識到我們的鄉村到底是什么,這個可能是我個人認為是最迫切的一個東西,就是鄉村它到底是什么樣的,就是它真實的狀態和它本質的狀態,和我們想象中的這個狀態之間,能不能找到一個最根本的東西,來實現三者之間的統一。
這兩年,方塘也好,我本人也好,其實一直沒有斷對這個東西的思考,我們出了第二本書,叫《重識鄉土中國》,為什么用重識的概念,我就覺得我們現在很多人去看鄉村的時候,其實都是帶著有色眼鏡去看,那么這個有色眼鏡都是基于自己碎片化的信息來完成的,其實沒有用心去看,前段時間我回老家,有一個當地的朋友送了我一本畫冊,名字起的是《鄉愁》,但是它這個副標題叫《豫東農村影像錄》,我覺得我和這個作者,或者攝影師之間,有高度的共鳴和共識,雖然他拍的畫面里面,不乏很多破落的景象,但是他的鏡頭展示出來的是微笑,是樂觀,是積極,而且有很多色彩,比如說這種色彩,那么這種色彩的使用是真實存在的,但是不同的攝影師,或者你的這個思考不是一個積極的思考,我想同樣去到一個地方,你是不能拍回這樣一個色彩鮮艷的照片的,就是你的攝影作品其實最終都是你的內心的一個反應,所以我覺得這個攝影師,他到了鄉村以后,他就可以拍出鄉村里的微笑,鄉村里的色彩,鄉村里的秩序,以及鄉村里的敬畏。
我們現在最稀缺的可能就是對鄉村的審美缺少一些敬畏,如果說沒有這個東西,那么我們后端的價值的重新發現,那么基于鄉村模式的建構,那么我們一系列學理性的思考,我覺得都是無本之木,都是不可能完成的。
但是有一股很強大的力量,他們在積極的介入鄉村,這是什么力量,就是資本,就是投資,他們現在是把鄉村看做是巨大財富的來源,是中國下一輪經濟發展中間一個很重要的商業模式的基礎,我們原來擔心的說我們的政策的導向其實還是把鄉村當成負擔,當成腫瘤,當成骯臟的地方來看待,當成一個需要拯救的地方來看待,我覺得那種導向就變得有點過了。
那么還好包括三權分置的改革,已經非常明確就是鼓勵這個精英,鼓勵社會資本,鼓勵本地的原住民共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來去完成對鄉村價值的重新發現,那么基于這些價值,我們也可以進行一系列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產品,新的體驗,新的生活方式的建設,我想這是我們今天回到故鄉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也就是說在心理上,你要去認同它,或者說心理上能夠敬畏它,那么在行為上,在這個投入產出上,我們又能夠找到一種解決方案,我們能夠找到所謂一種回到鄉村變得現實可行,變得可以承載更多的回歸的夢想,回歸的意愿,我想這是我們今天,不光是呼吁的,也是我們所實踐的。
(作者簡介:葉一劍,方塘智庫創始人、專欄作家、獨立書評人。曾通過十年閱讀思考,七年田野考察,致力于對區域經濟、城市、建筑、商業與公共價值等領域進行持續的深入研究,以完成對國家變革的記錄和思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愁里的中國》第三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