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體會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監管。檢驗檢疫視角下,綠色優質農產品的供給側改革之路,怎么想怎么看怎么干,關乎今年工作著力點、關乎社會經濟發展、關乎民生改善。
綠色優質農產品的“貴族化”之路
原本平凡無奇的擁有,到現在竟像是無助的奢求。理想中的生活是這樣的,我們上街買菜從來不用學習知曉化學元素周期表;我們順手洗個瓜果直接拿來啃,從不用考慮農殘超標問題;我們很自信的在廚房燒飯,從不用懷疑食材間的“李代桃僵”。是的,綠色優質農產品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像清潔空氣的供應一樣自然,不管供應是否豐裕,人們在選擇使用時,很少會考慮質量安全問題。在城鎮化率較低的時候,大部分人都參與或者親眼目睹過農產品的生產過程,農產品是種出來的,產地產品就是產地產品,應季農產品大都是當季生產消費的,市場流通的農產品多是收購當地農民種植養殖的,不管是消費者還是小農經濟下的生產者,很少會考慮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監管問題。隨著改革開放深入推進,我國經濟加速發展,不同產業比例的變化吸引著從業人員數量發生了很大變化,城鎮化進程加快,一方面農業直接從業人員數量急劇下降,另一方面人口集聚對農產品的標準化、規模化、市場化供應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農業的供給側改革沒有跟上城鎮化步伐,導致綠色優質農產品供需結構性失衡,于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人們的消費目光紛紛轉向更加優質更加安全的農產品,受供求關系影響,綠色優質農產品也就走上了“貴族化”之路。
綠色優質農產品的規模化之路
理論一經群眾掌握,就會變成巨大的物質力量。怎樣才能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相關理論和決策轉化成廣大農業從業者(特別是直接種植養殖人員)的行動自覺,探索推廣可操作方法,是落實會議精神的重要一環。檢驗檢疫部作為涉外執法部門,了解國外市場農產品的標準、法規信息,同時掌握產品生產和標準、認證技術,在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方面,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建立起了“政府主導、科學引導、部門聯動、企業帶動、全民行動”工作機制,不斷提升示范區所在地區出口食品生產標準化和種植養殖基地管理規范化水平。對引領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推動相關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農產品提質增效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隨著農業土地流轉政策的深入實施,農業的規模化之路也變得越來越具現實意義。下一步,可考慮將出口食品農產品示范區建設和質量管理體系應用于國內農產品的規模化生產之中。繼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同線同標同質”之后,編制推廣農產品種植養殖“同系同標同質”技術手冊,吸收國際先進理念,指導廣大農業種植養殖者使用“同一個質量管理體系”“同一個標準”,生產出“同一個質量”的產品。真正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監管,在規模化、標準化經營中,擴大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走出一條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路。
綠色優質農產品的平凡之路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質檢事業深化改革發展的重要一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導致經濟循環不暢,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努力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事物的發展從來都不是直線向前的,而是迂回曲折的,我們要善于從周期性和規律性方面把握事物發展方向,順勢而為,優質綠色農產品的供給側改革最終目的也是要回歸到人民群眾對產品本身的日常消費需求上來。新形勢下,檢驗檢疫部門在綠色優質農產品擴大供給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需要堅定改革的信心、保持工作定力,明思路、凝共識,找準工作的切入點,堅持“五大發展理念”,在民生改善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創新發展,不斷滿足綠色優質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協調發展,聯合地方政府、農業部門,形成推動綠色優質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合力;綠色發揮,立足職能,做好綠色標準、認證等方面的工作;開放發展,借鑒國際先進的農業現代化發展之路;共享發展,調動農業從業者發展綠色優質農業的積極性,共享發展成果。
(作者:寧夏檢驗檢疫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質量新聞網 2017-01-1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