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魏延安:四問電商扶貧

[ 作者:魏延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3-13 錄入:19 ]

隨著各地扶貧模式逐漸從救濟式向開發式轉變,電商因其創新性、便捷性,兼具發展經濟和扶貧濟困的雙重功能,為貧困地區縣域發展帶來重大機遇。

2014年底,電商扶貧被國務院扶貧辦正式列入“十大扶貧工程”之一。時至今日,電商扶貧的開展時間并不長,但在各大電商平臺、各級政府、新農人群以及工商資本、互聯網巨頭等多方力量的推動下,電商正在助力貧困地區打破交通、物流、市場、信息等多種因素制約,為不少地方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并加速倒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激發農村經濟活力。

可以說,電商扶貧正在成為一種新的共識,將有越來越多的貧困地區投入電商扶貧的實踐,寄望借助電商渠道實現“彎道超車”。但從了解的情況看,也還是有一些地方的電商扶貧推進得并不順利,遲遲打不開局面,效果還不明顯。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明就里倉促上陣,連電商扶貧到底是什么、當地發展電商條件何在等問題都尚未弄清,就盲目搭平臺、建園區,寄望抱電商巨頭的“大腿”,沒有形成對電商各方力量的有效調動,沒有實現電商要素的有效協調。

發展電商如何與扶貧脫貧有機結合?四大問題亟待厘清。

一問:電商扶貧能有多大產?

目前,大多數人對于電商扶貧的理解還比較狹窄,認為扶持幾個貧困戶上網或者幫助幾個貧困戶網上賣東西就是電商扶貧了。

這種認識明顯把電商看小了,基本只關注了網上零售這一小塊,缺乏對大電商的整體認識,忽視了B2B、O2O、C2B等形態以及由此衍生的互聯網金融、農業眾籌等新業態,更沒有看到電商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

其實,凡是通過電商幫助貧困地區出售農產品、發展休閑農業、基礎設施,有助于當地農民脫貧致富都應該算是扶貧。

具體來說,電商扶貧至少包括六方面內涵:一是帶動和扶持貧困家庭網上銷售創業,對其進行培訓并提供相應啟動資金支持等,藉由電商富農,比如隴南電商扶貧中大批青年通過開網店賣了農產品,實現了增收致富;二是動員平臺、電商企業直接參與貧困地區的特色產品開發并組織網上銷售,比如京東的“枇杷行”等上行活動;三是通過改善農村電商發展基礎,滿足電商發展的需要,如地方政府、各大平臺紛紛加大信息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強化社會資源的統籌,包括政府推動當地優勢特色農產品的開發、宣傳與推廣,動員企業與社會各界與農村對接擴大網上銷售和農村特色旅游開發等;五是電商企業吸納貧困戶當地就業,帶動當地電商創業。例如,京東集團定向招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勞動力成為其正式合同工,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六是電商進農村后,開展代繳費、網絡代購、金融服務等業務,給農民生產生活帶來各種便利。

電商扶貧是大系統,網站運營、人才培養、站點建設、倉儲物流以及源頭的產品質量把控、供應鏈管理等各環節缺一不可,需要政府、平臺、電商服務商、傳統企業、合作社與基地等多方共同協作,形成電商生態系統。

二問:農產品上行有多難?

貧困地區發展電商,一大核心是打通“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雙向物流,形成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有機循環。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工業品下鄉遠遠走在前面,而農產品上行卻是軟肋。一些專家批評,電商下鄉讓農民買的永遠比賣的多。

其實,目前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很多縣,特別是西部的縣,好東西很多,而各大電商平臺也都在探索農產品上行路徑。例如,京東電商平臺一方面開放地方特產線上入口,打造一縣一館、一縣一店、一村一品,推動地方特產走出去;另一方面,利用自營平臺,在貧困地區發掘精品,打造爆款,推廣地方品牌等。但做農產品上行依然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順利。

根本原因在于,農產品的標準化、可追溯體系、質量信任程度得不到電商消費者的認可。農產品順暢上行,離不開獨特的品質和競爭差異性,更需要復雜的供應鏈、產業鏈來支持。

首先,貧困地區要對農產品進行系統開發,拿出差異化的東西,打響地域公共品牌。和工業品相比,農產品地域品牌概念非常關鍵,比如吃螃蟹要吃陽澄湖的,喝龍井就是西湖的。地域公共品牌的培育,需要政府投入資金、人力等,品牌打響后,政府要做的就是規范、引導、扶持和鼓勵企業走出去。

第二,培養市場品牌。地域品牌容易出現“公地悲劇”,為了避免,打造公共品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市場品牌。比如,某某牌陽澄湖大閘蟹才是真的,某某牌陜西蘋果才是可以放心吃的。

第三,要大力推進農業互聯網化,即“互聯網+”農業。農業不給力,農產品電商一定通不過。“互聯網+”農業,要一把手工程用心的做,要全面系統做縣域農產品電商的基礎工作。這個需要時日,是很漫長的過程,而且需要大量的企業、平臺、創業者、農民去共同參與。

當然,助力農產品上行,有著優質流量資源的電商平臺不可或缺。近日,京東推出“消費扶貧日”主題大促活動,將來自貧困地區的特產推廣至全國市場,并廣泛動員各方積極參與扶貧活動,就是很好的嘗試。

但這里值得注意的是,電商平臺一定要按照市場邏輯操刀消費扶貧,雖讓利,但不能賠本賺吆喝。而且,選定參加消費扶貧的產品品控、品牌、包裝等都需要認真做,這樣的消費扶貧方能持續良性運轉。

三問:電商扶貧如何精準?

2015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農村電子商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

精準扶貧提出的根本出發點是要提高各種扶貧措施及資源的減貧效果,要解決當前各種扶貧措施落實不到位、扶貧開發項目水土不服、扶貧資源被浪費或被侵占等問題。扶貧進入精準扶貧階段,最重要的是讓更多的貧困戶在電商中直接受益,增收脫貧。

相較于傳統扶貧手段,電商在助力精準扶貧方面有天然優勢。

首先,精準扶貧要求到人到戶,其基礎數據工作可謂量大面廣,任務煩雜且處在不斷變化之中。如果還依靠傳統的統計填報系統,費時費力不說,疏漏、造假也很難避免。

當下,大數據已經成為電商競爭的重要法寶,基于電商平臺的大數據分析可以得到許多重要的啟示,有助于更全面地分析市場現狀、客戶需求、產品結構等。長期以來,我國扶貧工作也建立了一整套扶貧統計數據。在云計算、大數據已經十分成熟的今天,考慮將貧困戶接通到互聯網終端,納入大數據體系,將為扶貧工作方式方法帶來根本性的改變。

實際操作層面,可以從兩大數據——扶貧統計數據與電商平臺數據的開放、比對做起,讓扶貧工作先嘗到電子商務帶來的“甜頭”,讓基層的扶貧工作者愿意把它用起來。以貧困戶識別為例,一個貧困戶的家庭成員在電商平臺上有大量消費,其貧困的真實性就值得懷疑;如果可以進一步與其銀行的信用數據比對,基本就能水落石出了。同時,這種比對還可以健全貧困戶的個人信用體系。

下一步,可以考慮如何依托電商建立精準扶貧網上工作體系,比如,農村淘寶服務站能不能也做一些扶貧方面的基礎工作,等等。

其次,電商扶貧,配合大數據,也能對貧困戶實現更精準的帶動。比如,貧困戶網上開店,通過系統訂單數據,可以很清楚,這為貧困戶帶來多少收入。

此外,在電商推動下,貧困地區經濟社會轉型可以做到更精準。例如,通過預售模式、眾籌模式等,幫助貧困地區以銷定產、以產定供。

四問:政府位置如何擺正?

縣域差別很大,電商涉及環節眾多,到底怎么搞,需要因地制宜,趟出一些路子來。這其中,政府推動至關重要。但市場的主體畢竟是企業,政府推動產業發展,應該把握好角色定位,劃清與市場的界限,讓產業可持續地良性發展。

貧困地區抓電商扶貧,絕對是一把手工程,需要一把手對其復雜性、系統性有充分的認識和預期并親自抓,初期一定要有一點“階級斗爭天天講”的精神,大會小會都要講。而且,地方政府要拿出真金白銀,不能光等國家給錢;電商辦的人員數量、能力都要夠;相關的政策要到位,等等。

具體來說,政府在電商扶貧中,要發揮好風向標、催化劑、定心丸的作用。

首先,政府是風向標,引領產業發展。縣域經濟到底抓什么,政府的決策非常重要,政府決策之后才能有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措施,才能吸引企業和人才、技術與資金的落戶。縣域電商要向什么方向發展,做到什么程度,政府要把明晰的戰略提出來。

其次,政府是催化劑,加速產業發展。政府出臺的政策,投入的資金,建設的基礎設施,營造的外圍環境,最終是讓企業更好地發展,實現扶上馬、送一程的目的。到底出臺什么政策和措施,要從產業的現狀和企業的現實需求出發,有的放矢。

再次,政府是定心丸,保護產業發展。政策會不會變,這是許多企業與政府打交道最容易疑慮的問題,要有明確的回答。如果產業出現風險,政府能不能在關鍵時候出手,企業也非常關心,這個應該有預案。如果企業經營出現困難,政府能不能協調相關部門與金融機構來扶持,對一個企業而言更是十分關鍵,政府要有充分的考慮。

(《財經國家周刊》2016年第23期刊登,記者張曙霞采訪整理。)

作者:共青團陜西省委農工部部長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在线另类 | 亚洲色一色噜一噜噜噜人与 | 性开放网站在线网站在线 | 亚洲欧美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区在线观看网站 | 亚洲AV福利天堂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