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個月沒有動筆了。倒不是因為天天醉酒喝昏了頭,而是電商圈里一個個“劇變之快讓人難以應付”的現實,如潮水般迅猛襲來,讓我這個一直以來以“觀察者、記錄者、實踐者”自居的人,著實也有點“懵”,甚至有點束手無策。大環境的劇變,讓我們耗盡心力布的局,一夜之間或許變得毫無價值了。
即便是李克強總理在年初出來為經濟發展的虛實之爭定了調,全國人大代表黃建平“老調新談”,再次以提案的方式“突襲”了馬云和淘寶。一篇標題為《實體經濟不好搞,馬云有“功勞”》的文章刷屏了手機端,讓“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沖突”、“打假”等話題再一次成為社會各界議論焦點。顯然,在宗慶后炮轟馬云之后,阿里巴巴對于此類事件的應對很從容,迅速以《對馬可波羅瓷磚董事長黃建平代表三點議題的商榷》作出回應。緊接著,馬云本人還借助新浪微博致兩會代表委員們,倡議“像治理酒駕那樣治理假貨”。聯想起去年馬云“五新一平”的倡議,其實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幾乎已經成為傳統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經濟的“共需”。所謂的爭論、沖突,只不過是雙方“相互滲透”過程中的一種陣痛罷了。換言之,黃建平與馬云之間,完全有可能達成更好的合作,但黃建平能夠沖破、平衡傳統渠道與線上的利益體系嗎?馬云能夠放棄以海量商家、商品、買家之間目前價格導向的平臺邏輯嗎?我不知道。但顯然,新零售時代的確來臨,純粹在淘寶等平臺電商開店的模式已經觸到了天花板。這對縣域是不公平的,大多數縣域可是剛剛觸網,還沒有嘗到甜頭,世界就已經大不同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經歷了一陣轟轟烈烈跑馬圈地運動之后,農村電商從去年底開始,突然集體陷入了“沉默期”。
平臺電商原本一路高歌猛進,轉眼間卻是風波不斷,不同聲音此起彼伏 —— 一些縣域政府對“投入產出比”不滿,尤其是耗費大量公用資源建設起來的三級服務體系,并沒有真正實現多少農產品的網銷;還有不少商務系統的干部明確表態不支持當下的做法;很多圍繞農村電商的創業項目也偃旗息鼓了,可謂是“紛涌而入、成群敗退”。造成這個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所有進入者都過于“理想化”,用“城市電商”的經驗搬到農村,但縣域在人才、基礎設施、觀念等諸多方面有著不少“短板”,短期內很難能夠補齊的。而另一面,電商發展又很迅猛,差距還在不斷拉大。
在過去的幾年里,農村電商發展的階段性節點,還是清晰可辯的:從原產地農產品電商,到阿里上市后帶動的縣域電商,再到示范縣項目推動的村站點布局,之后是農產品上行、農旅電商以及電商扶貧等熱點的轉換,我們基本上可以看出由點及面、跨界融合的漸進過程。但似乎一夜之間,這個看似有“規律”的節奏突然又被打亂了,新的頻律大家一時又難以把握。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一方面,農村電商沒有確實想像中那么美好,尤其是實踐一段時間后財務報表都不好看;另一方面,電商本身包括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新玩法層出不窮,縣域跟不上也適應不了這個快節奏。
難道縣域電商注定是要被“邊緣化”嗎?
前幾天,在杭州同山西隰縣縣長王曉斌一行談“梨想”,讓我有些意外地找到了答案。與別的縣域領導不一樣,王曉斌一開口,就是列數當地的“短板”:隰縣起步晚、起點低,無法與電商強縣相比較,所以政府就集中有限的資源,下了苦功夫補“短板”:找了農本咨詢做區域公用品牌,找了訊唯培訓人才,扶持本地龍頭企業立標準、做示范。他還說,今年還要找三大運營商把帶寬做上來,扶植第四方物流公司把村站點打通,恢復擔保公司提供小額貸款服務,再建一個孵化器支持一批電商骨干的成長。隰縣是個人口只有11萬的小縣,是一個“又窮又偏”的國家級貧困縣,沒有享受到國家電商進農村示范縣的政策,但去年以來的電商表現卻令人括目相看,當地的玉露香梨網上賣出了一億多,還涌現了一批電商帶頭人。電商圈內的大咖如賈梟、王軍龍、魏延安、吳海卿、莫夫等等,都被“吸引”了過去。顯然,這個不起眼的小縣已經進入了縣域電商的“主戰場”。王曉斌告訴我,2017年玉露香梨網銷的目標是三個億,2018年要賣到10億以上,實現全縣人均網銷一萬元的目標。如果實現的話,對于隰縣而言,這是一個不亞于王健林式“小目標”的成就,讓很多國家示范縣都黯然失色。
按隰縣現有條件,估計主流農村電商都瞧不上,這也是至今各大平臺電商沒有進駐當地的原因。隰縣有自知之明,所以“不等不靠”,不去盲目追求各種時髦形式,不擺花架子,反而走出自己的特色與節奏感,踩準了適應自身需要的發展節點??h域經濟都有自己的生態系統,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隰縣的實踐再一次證明了這一點。今年的一號文件提出,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關鍵是要激活市場、要素與主體。隰縣政府的努力,不正是這一精神的體現嗎?我們鼓勵縣域經濟的創新發展,助推更多地方實現“彎道取直”,一昧地借助外力植入,忽略了當地的基礎,反而會打亂了自己節奏,就算建成了也是空中樓閣,是不可能實現可持續增長的。
不止是電商。兩會期間,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就告誡說,各地扶貧工作切勿出現“數字脫貧”??h域電商與脫貧攻堅,千縣千面,都需要找到自己的“節奏感”,踩準節點,這是關鍵。當下,包括電商在內的互聯網經濟多少帶有“浮躁”特質,而扶貧又是一面“政治旗幟”,都是極容易誘發急功近利行為的領域。所謂“培育新動能”,對于縣域而言,內生動力的培養才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縣學會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