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黃桃罐頭引發的思考
聽說黃桃罐頭自去年以來火得一塌糊涂,3月的一天逛超市,我忽然想起也買一瓶嘗嘗,結果打開以后大失所望,超級差評!發到微信上,幾個行內的說我上當了,這不是正宗的。然后忽然想起去年我寫過一篇《超市門口的經濟學》,核心的意思是說電商也不要看不起超市,它存在自然有存在的道理,其中可以觀察出好多商業流通的規律。那么從超市買罐頭回來,再回想一下超市購物的情形,反過來感覺到現在的超市真是有些沒落,需要從電商的角度對超市的痛點進行一些審視。
痛點之一,市場上好賣的品牌不一定進得了超市,超市的商品也不見得就是好東西。為什么會這樣?除了娃哈哈、可口可樂這樣強勢的大品牌,對于一般還在成長的中小企業品牌進超市,普遍要接受高昂的進場費及相關規費,這些是中小企業難以承受的。或者說,中小品牌的市場還是可以的話,他們也就用不著進超市了接受“盤剝”了。有人計算過,中國的超市大約要收取進店商家37種相關費用,某種程度上講,超市與其是說在掙商品的差價,不如說是在靠收費存活。
痛點之二,無法阻擋的超市退化。目前的超市購物群體正在呈現高齡化趨勢,生活日用年輕人多上網買了,早市排隊的基本是大媽群體。與之對應的是超市服務人員的高齡化,而超市的消費商品又呈現出相對的低端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超市的衣服,超過二百塊錢基本上就無人問津了,因為長期以來超市給大家的感覺就是一個實惠便宜的地方。當然,是不是真正便宜,也不好說。
痛點之三,今天已經不是超市在引領消費新風尚。這與十幾年前的大型超市引領消費時尚相比,簡直就是今非昔比,反而超市在順著電商的消費新熱點搞跟隨,這是一個重要的變化。就像這個黃桃罐頭,并不是在超市爆發的,而是在微商上,超市只是相應地跟進。這種趨勢的變化,就像在新聞傳播上,原來的新媒體是轉發傳統新聞渠道的消息,而今天反過來傳統新聞渠道要轉發新媒體的東西。當下的情形說明,消費的轉型升級已經發生了重要的變化。而且與當前正在推進的供給側改革不同,電商特別是微商卻正在通過需求側的改革,不斷刺激人們消費的新熱點,開拓消費的新空間,而傳統的商超領域卻被迫進行著真正的降成本、去庫存。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商超的升級轉型也就無法避免了,即使與電商及微商“仇人見面,分外眼紅”,只怕也得靜下心來思考怎么辦?超市要像電商學習!但是,超市卻永遠有電商沒有的東西,那就是實體門店,以及圍繞實體門店形成的商業圈,因此電商也斷然不可盲目自大,生活必需品的采購方面商超還是大頭,而且上下班、順路等即時型采購是常態,那可耗不起快遞三四天才送來的等待期。在這種情形下,所謂的新零售概念就出爐了,線上線下一體才是王道。
那么順便再說一個商超與電商共性的話題,如何把握新的消費熱點?有人說,中國人正在進入有錢有閑的時代,“好吃”一詞配以吃貨成群,正在不斷催生新的消費熱點,就看怎么激活消費者的味蕾,占領他們的心智。像黃桃罐頭這玩意兒,從健康角度看,一點都不好,高糖,不新鮮,也不知道有沒有防腐劑,但只是為了滿足味蕾中的兒時記憶,在微商上這兩年又爆發了。順著這個線索往下走,誰知道還有多少記憶中的東西要“重出江湖”?
(二〇一七年三月十四日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