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民增收始終是“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筆者了解到,去年,全國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引領下,農民增收繼續保持整體向好態勢。但與“十二五”期間年均9.6%的增長水平比,農民收入增速已開始放緩,種種跡象也表明,繼續增收的難度還在加大。今年,如何破解農民增收難題,推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已成為“三農”工作面對的一道現實考題。
農民增收始終是“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筆者了解到,去年,全國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引領下,農民增收繼續保持整體向好態勢。但與“十二五”期間年均9.6%的增長水平比,農民收入增速已開始放緩,種種跡象也表明,繼續增收的難度還在加大。今年,如何破解農民增收難題,推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已成為“三農”工作面對的一道現實考題。
經過調研分析,影響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四個:一是多數農產品價格下滑,無論大戶小戶均受影響。二是外出務工工資收入在農民家庭收入中占比越來越大,工資增長減少,家庭收入增速隨之降低。三是財產性收入增長不明顯,農民最大的財產就是土地和集體經營性資產,但此兩項顯現經濟效益尚需時日。四是政策性補貼支持在調整,過去的普惠式直接補貼將逐步改變。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就是今年需要破解的農民增收難題。答案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實在在的事情,有其實實在在的內容,而不是一句空喊的口號。以農產品價格為例,現在多數農產品價格不高,只有少數農產品供不應求,且價格比其他同類農產品高出不少。這些價格高的農產品,走的是一條質量效益雙提升路子。目前,更多的農產品是“大路貨”,同類低檔次競爭,自然難以賣出好價格。因此,必須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力爭實現以種植引領消費,實現從產品的質量、品質到舌尖安全,都能為消費者提供滿意的內心感受。
還有一點,即不能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片面理解為單純調整種植品種,那就陷入了簡單的結構調整。還是以農產品價格為例,一戶農民如果只有幾畝田地,總產量也就那么多,農產品價格即使再高,總收入還是增加不了多少。這就需要通過土地流轉、進行適度規模化經營,實行土地經營制度的改革創新。但若一戶規模過大,不僅流轉土地的難度加大,風險也會隨之增加。若遇上自然災害或其他風險,必然虧本,甚至可能出現付不出租金和幫其務工的農民工工資,與其相關的所有農戶都會受其影響。
綜上不難看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涉及農業農村發展的方方面面。既要調整產品結構,調整產業布局,又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創新機制;既涉及改進提高生產力,又涉及改革完善生產關系;既要破解當前影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供需結構性矛盾,又要注重農業長遠目標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以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為主,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核心目標,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夯實農民增收這個基礎。但如何改,還是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作者單位:黃岡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黃岡日報 2017-04-0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