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9日,農業部印發了《“十三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主要任務包括協調推動村務公開、社會治理、醫療保險、文化教育、金融服務等領域的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利用“互聯網”創新農業金融、保險產品,增強信貸、保險支農服務能力等;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加快農村金融創新,并提出“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小額存貸款、支付結算和保險等金融服務”,進一步明確了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的方向。銀行業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條件具備、環境良好、前景廣闊,但仍面臨諸多挑戰,需要制定有效策略,穩步推進。針對上述問題,本刊課題組特撰此文,意在拋磚引玉,就教于各界專家。
“互聯網+”的旋風席卷各行各業,正在重塑產業經濟新形態,也使“三農”金融服務迸發出新的活力。在政策支持、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調整和基礎設施改善等一系列因素的綜合帶動下,“互聯網+”正深刻改變傳統金融機構“三農”服務的方式、方法,農村金融服務站在時代風口,銀行業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的市場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光明。但同時,“互聯網+三農”體系復雜,新形勢下銀行業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仍面臨諸多挑戰。
一、發展形勢與前景分析
(一)農業農村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為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創造基礎支撐
1、農村基層互聯網金融基礎設施滲透持續深入
2015年末,全國所有鄉鎮、95%以上的行政村已開通寬帶,12316國家“三農”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初具雛形,全國“農信通”用戶數突破1億戶,全國農業綜合管理和服務信息系統建設“金農工程”一期已建成縣級農業信息服務平臺1500多個。2014年以來,農業部已在26個省(直轄市、自治區)116個縣開展進村入戶工程,建成益農信息站7940個,涵蓋農資配送、農產品物流等多個領域,面向農業全產業鏈提供信息服務。
2、農村互聯網應用快速提升
據統計,2015年農村網民數量達到1.95億人,年增長率為9.5%,是城鎮網民增速的兩倍;特別是農村手機上網人數達到1.7億,比2014年增加2391萬人,增長16.3%。全國480萬農民工和大批高校畢業生的返鄉創業,有力帶動了互聯網意識在農村地區的普及和提高。
(二)農村發展環境深刻變革,為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創造新需求
1、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業生產信息化需求顯著提升
從生產環節看,越來越多的農業規模經營主體將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運用到生產和經營管理中,通過遠程自動控制生產和監控質量,實時智能調配產銷計劃與生產資料采購。據統計,2015年我國農村地區農業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應用比例已達10.20%,農業生產力大幅提升。從銷售和流通環節看,企業積極發展電商銷售渠道,全國農產品電商平臺已超過3000家,初步形成了包括期貨交易、大宗商品電子交易、農產品B2B、農產品網絡零售等在內多層次的立體銷售體系,農企對接、農超對接、農產品眾籌等互聯網供銷和流通新模式不斷涌現。從組織形式看,當前“零散”型的土地和組織模式已不適應于新技術生產的要求,規模經營勢在必行。在政策和技術的驅動下,截至2015年末,全國種植面積50畝以上的專業大戶已有300多萬家,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148萬家,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2萬家。互聯網技術在信息獲取和管理效率上的優勢,助力涉農市場主體成為組織農業生產、帶領農民致富的中堅力量。
2、農民消費轉型升級,農村電商迅猛發展
隨著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村消費市場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國內各大電商平臺率先瞄準“三農”這一廣大的領域,農村電商快速發展。螞蟻金服旗下的余額寶在短短的一年時間新增的農村用戶就超過2000萬人,目前農村支付寶用戶已達到1.4億;電商巨頭的京東金融自建的物流體系已經深入到廣大的農村地區。2015年,農村網民網購用戶規模達9239萬人,農村地區網購交易額達到3530億元,同比增長96%。
(三)戰略規劃密集出臺,為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營造良好政策環境
1、中央一號文件聚焦,從戰略高度引領互聯網服務“三農”發展方向
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4次聚焦“三農”問題,彰顯了“三農”問題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更多次提出要促進互聯網和實體經濟充分融合,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推動農業產業鏈改造升級。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加快農村金融創新,并提出“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小額存貸款、支付結算和保險等金融服務”。
2、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加快推進,從政策層面為互聯網服務“三農”創造基礎條件
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是推動農村地區互聯網發展的基本條件和重要內容。201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大惠農政策力度,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全面深化農村改革。2016年10月,國務院專門印發《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要求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進一步推進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發展。
3、農村電商扶持政策不斷加碼,從操作層面搭建推動互聯網服務“三農”的全流程平臺
2015年以來,國務院和有關部門先后出臺《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提出要從基礎設施、要素投入、平臺建設、人才培養、資金支持、投融資機制等多方面加大涉農電商的扶持力度。2015年3月至11月,相關部委針對農村電商發展密集出臺指導意見,要求加強電商基礎設施的規劃銜接,在全國范圍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到2020年初步建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誠信守法、安全可靠、綠色環保的農村電子商務市場體系。
4、電商扶貧備受重視,從資源配置方面對互聯網服務“三農”提出新要求
2015年12月,中央下發《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文件明確提出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脫貧攻堅戰的基本方略,并明確要求加大“互聯網+”扶貧力度。2016年3月,人民銀行、發改委、財政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扶貧辦七部門聯合下發《關于金融助推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意見指出,要精準對接金融需求,精準完善支持措施,精準強化工作質量和效率,以發展普惠金融為根基,全力推動貧困地區金融服務到村到戶到人。
二、內外壓力與挑戰
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不僅是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升級,更是跨界融合和深度資源整合,需要新思維、新理念、新技術、新人才的全面建設。盡管“互聯網+三農”發展前景廣闊、潛力巨大,但從縱向與傳統比較,銀行業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仍存在諸多挑戰。
(一)跨界融合門檻降低,行業外部競爭日益加劇
1、互聯網公司憑借電商優勢在農村“跑馬圈地”
阿里巴巴先后推出“千縣萬村”和“智慧農村”計劃,建立了一套“政府+農戶+合作社+網店協會+淘寶網”的合作機制。截至2015年6月末,農村淘寶已覆蓋了17個省,建立63個縣級中心,1803個村級服務點。京東采用“縣級服務中心+京東幫服務店+鄉村推廣員”的模式,建成700個縣級服務中心和1200家京東幫服務店,發展了約12萬名鄉村推廣員,推廣電商業務和消費信貸產品。
2、農業龍頭企業加速“互聯網+三農”轉型升級
順應“產融”結合趨勢,挖掘新的利潤增長點,農業龍頭企業加快運用互聯網技術開展產業鏈整合,為產業鏈上下游提供金融服務。例如,大北農通過企業管理平臺幫助養殖戶提高生產效率,通過搭建涉農電商平臺“智農商場”發展農資、生豬交易服務,并基于養殖戶和經銷商的經營情況和交易數據,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支付、融資和投資理財等多元金融服務,僅2014年放貸額就超過11億元;新希望集團通過搭建互聯網金融平臺,在向上下游客戶提供資金支持的同時擴大自身飼料及其他產品銷售規模,不斷加強重點客戶對公司的依賴度。
3、互聯網金融公司以涉農金融產品創新引領潮流
翼龍貸通過P2P模式把農村金融需求與城市富余資金相結合,目前已覆蓋全國1500個縣,交易額超60億元。“嘗鮮眾籌”“大家種”“聚土地”等農業眾籌模式不斷涌現,通過互聯網籌集資金擴大銷量,促使農業生產者和城市消費者建立長期供求關系。
(二)理念技術人才支撐不足,行業內部升級壓力巨大
1、“互聯網+”服務理念有待提升
雖然銀行業已搭建起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但是不少銀行從總行到分行以及各業務條線仍是按照傳統思維做業務,對“互聯網金融”業務的認識存在偏差,導致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推廣與服務配合不足。特別是基層行的業務管理和客戶營銷仍然采取傳統產品的思路,業務流程長,審批層級多,管理方法中沒有很好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難以適應互聯網業務發展的需要。在對外宣傳上,很多銀行缺少統一的互聯網產品品牌,外界對銀行業的“互聯網+”服務理念印象不深。
2、金融科技的管理和研發能力亟待加強
與市場和業務管理對科技支撐的需求相比,不少銀行在技術系統的頂層設計、大數據應用、新技術跟蹤、迭代開發機制等方面均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加上近年銀行業科技人員流失較為嚴重,開發力量青黃不接,使得科技支撐業務需求更加顯得力不從心。
3、業務模式和產品設計還需要深刻轉型
由于我國農村地域分布廣闊,經濟發展程度不一,文化風俗差異較大,因此對產品的個性化、定制化需求極高。加之涉農服務產品需要更加清晰、簡約、友好,勢必對銀行業“互聯網+三農”產品的設計思想和服務意識提出更高標準,并對現有理念與習慣形成挑戰。
4、人才供給與互聯網金融業務需求錯位
相對于互聯網金融對復合型與創新型人才的高要求,銀行業縣域及以下的業務人員存在年齡老化、知識結構單一等問題,傳統銀行業急需補充既懂“三農”又懂“互聯網金融”的復合型專業人才。換言之,人才結構和人員素質與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發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人才管理需要建立完整的吸引人才、培養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可持續機制。
三、應對策略與路徑
順應“互聯網+”與“三農”融合發展趨勢,更好服務“三農”,銀行業必須全面推進“互聯網+”服務“三農”戰略布局,創新互聯網金融平臺和產品,盡快打造銀行業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的商業模式和競爭優勢。
(一)立足優勢、突出重點,全方位實施互聯網金融優先發展策略
其一,打造“互聯網+三農”的惠農圈和農業產業鏈。利用互聯網低成本、廣覆蓋的優勢,以“三農”互聯網金融平臺為載體,以移動終端為觸角,打造面向農村地區的基礎金融服務圈層;將現代互聯網技術嵌入農業產、供、銷全流程,實現農業訂單、資金、物流信息的無縫銜接,發展以產業化龍頭企業為核心的產業鏈式金融服務。
其二,樹立數據和生態兩種理念。樹立數據理念,是利用銀行業掌握的龐大“三農”客戶信息,建立三農數據模型,充分開展大數據分析,為“三農”客戶提供更有針對性和便捷的金融服務。樹立生態理念,是按照個性化、實時化、智能化、場景化的要求,積極構建互聯網金融環境和生態,提高客戶的服務黏性,提升客戶體驗。
其三,建設金融、電子商務和社交生活三大服務體系。三大服務體系是互聯網金融服務場景化要求的具體體現,三者相輔相成,有機統一于農村生產生活全局。通過著力創新三農網絡支付、涉農網絡融資、惠農投資理財、助農信息服務和農業供應鏈金融五大產品線,形成以三大服務體系為基礎,以五大產品線為支撐的場景化金融服務體系,生動詮釋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內涵。
其四,堅持城市與農村、線上與線下、產業與個人、銀行與社會四個結合。其中,城市與農村結合是指通過信息技術打通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雙向通道,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線上與線下結合是指線上和線下金融服務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實現高效率和安全性的統一;融資與融智結合是指農業產業化發展與農戶發展良性互動,齊頭并進;銀行與社會結合是指銀行以開放的態度,依靠行內和外部資源豐富數據來源,優化服務場景,實現合作共贏。
其五,服務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市場、專業大戶與家庭農場、農村轉移人口和貧困戶五大重點客戶群體。其中,農業龍頭企業是通過“1+N”批量服務涉農龍頭企業和產業鏈上下游集群;專業市場是圍繞其信息化改造趨勢,通過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采集,批量服務產地、銷地等農業專業市場群體;專業大戶與家庭農場是利用內外部大數據資源,為其提供標準化的網絡融資和支付產品;農村轉移人口是順應農民市民化趨勢,提供集土地流轉、在線消費信貸為一體的綜合產品服務;貧困戶是通過產銷對接、發展電商、龍頭企業帶動等多種方式,幫助其實現脫貧致富。
(二)由點及線、由線到面,全產業鏈推進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各項工作
1、構建農村金融生態,推進普惠金融全覆蓋
首先,豐富金融產品供給,做農村地區的“服務者”。圍繞“三農”客戶日常生產生活需求,打造移動錢包或發展多種類型的遠程支付,使惠農金融服務能夠“進村、入戶、到地頭”,解決農村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難題。
其次,拓展金融服務邊界,做農民生活“貼心人”。既依托國家農業數據中心、12316“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和農技推廣服務體系資源,為農戶提供專業技術服務,也依托供銷社系統資源,為農戶提供涉農信息服務,同時加強與各類第三方服務提供商合作,為農戶提供生活服務。
再次,強化金融知識普及,做新金融理念的“傳播員”。例如,依托惠農通服務點設立“農村金融消費者教育點”,定期開展“送金融知識下鄉”等活動;將農民支付方式由現金支付、銀行卡支付引導到手機支付,強化農村金融服務體驗,培育農民現代支付習慣;開展農村地區信用意識的啟蒙和培養,做好消費者權益保護和防詐騙教育等。
2、建設涉農電子商務體系,優化線上金融場景
一方面,打造綜合電商服務平臺。加快銀行業自有電商平臺建設,健全運營體系,對接外部成熟涉農電商平臺,并在電商平臺嵌入消費信貸、分期付款等金融服務,通過電商模式解決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兩大難題。為涉農生產企業打造線上“e-ERP+電商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為其提供“拎包入住”式電商管家服務,助力企業精細化管理和電子商務發展。
另一方面,帶動縣域批發鏈電商化。以E農/E商管家平臺為依托,提供經銷商管理、商品管理、訂單管理、庫存管理等管家式服務,智能撮合商品批發方與農產品供應方,滿足農產品批發市場、物流園區、批發零售商、餐飲商超學校等客戶的農產品批發需求,并提供支付結算、對賬、信用中介等金融服務,提高農產品在縣域批發中的流通效率,助力本地農產品上行。此外,構建農村電商驛站。設立并發揮“惠農通”服務點的輻射作用,構建農村O2O電商場景金融生態,將“惠農通”服務點建設成為集商品信息、銷售體驗、物流配送為一體的農村電商+物流+金融服務驛站,并為種養殖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提供商品信息發布和銷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3、強化農業全產業鏈整合,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是以金融服務為杠桿,助力打造智慧型農業龍頭企業。準確把握農業龍頭企業向互聯網轉型趨勢,提升對企業的精準化金融服務水平。
二是以信息服務為依托,助力農業產業鏈上下游融合。結合國家“互聯網+”現代農業戰略,推動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全面升級。加強互聯網平臺優化,拓展交易撮合、技術培訓、貸款擔保、農業保險資助、遠程咨詢等功能,為“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模式提供利益共享平臺,推動農業產業鏈向上下游客戶延伸。
三是以管理服務為抓手,助力涉農小微客戶發展壯大。針對不同涉農行業的小微客戶,在互聯網平臺中分行業開展應用創新,為其提供管家式、一站式接入服務,提高小微客戶的管理能力,節約成本提升效率。
4、構建涉農大數據體系,改善農村信用環境
其一,多方合作,探索建立涉農大數據中心。積極與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試點方案》對接,廣泛接入政府、金融機構、電商平臺和第三方等涉農數據,搭建全國統一、種類豐富、開放合作的動態涉農大數據平臺,破解涉農數據“短板”。
其二,優化準入,完善涉農主體評價模式。對于涉農產業鏈小微客戶,著力改變傳統基于單一企業視角的主體評級模式,探索從整個農業產業鏈的角度形成“主體評級+債項評級”新模式,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其三,數據驅動,創新網絡信用融資產品。以數據分析決策為基礎,面向三農客戶提供批量化、自動化運作的網絡信貸產品,深挖三農客戶資產業務價值。
其四,利用大數據提升涉農風險管理能力。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涵蓋事前預測、事中監控和事后評估模型,提升風險管理水平;加強模型建設,防止模型“老化”,提高模型的風險識別和風險區分能力;嘗試開展互聯網處置三農不良資產,提升風險處置能力。
5、深化對外開放合作,廣納資源實現生態共贏
第一,強化項目合作,提升協同效應。結合農業部“農商互聯”工程,共建“互聯網+農產品流通”新型農產品流通模式;結合商務部“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工程,助力農村電商生態建設;結合供銷總社“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工程”,構建高效便捷的農村支付結算體系。
第二,強化組織合作,充實基層力量。例如,建立村級金融合作服務站、探索村級代理人機制以及探索金融干部下鄉模式等。
第三,強化商業合作,實現互惠共贏。主要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構建電商合作生態體系。與京東、蘇寧和地方優質電商平臺、物流企業等合作,共同打造農村電商服務新模式。二是打造“互聯網+土地”金融服務銀行。順應國家土地流轉政策變化,與各類土地流轉平臺合作,為農業規模化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三是合作完善信貸支持體系。加強與政府風險補償基金、保險公司和擔保公司等第三方增信機構的合作與平臺共享,保證三農網絡融資業務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網絡信息》期刊課題組(陳曉明、郭君平、李越、張斌、寧愛照)
來源:《農業網絡信息》期刊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新三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