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廖德科:輪作休耕藏糧于地應有之義

[ 作者:廖德科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6-07 錄入:王惠敏 ]

俗話說“萬物土中生,食以土為本”。長期以來,我國用全球1/10的耕地,生產了全球1/4的糧食,養育了十幾億人口,耕地一直處于高負荷運轉的狀態。隨之而來,耕地數量在減少、質量在下降,耕作層在變淺,土壤酸化、重金屬污染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在這樣的背景下,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體現了尊重自然的理念。通俗地講,這就像是一個人累了,得不到休息,身體機能會出現問題,工作效率就會下降。對于那些已經遭受污染生態脆弱的耕地而言,休養生息就是最好的保護,該改種的改種,該治理的治理,該退耕的退耕,讓累壞了的農田“歇歇腳”,讓透支的耕地“喘口氣”,讓已經遭受污染的土地自我修復。這也是“藏糧于地”應有之義。

中華文明的根在農耕文化,農耕文化的根在“敬畏天時以應時宜”“施德于地以應地德”“帥天地之度以定取予”。春種秋收,不違農時;厚德載物,不窮地力。在我國農業生態系統內部各個組成部分都以物候節律因時而動,農業系統的盛衰總是以土地肥瘠為明顯標志。我們的先輩們對土地多施厚養之德,禁忌對土地掠奪刮削、竭澤而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正是天人合一的農業生態系統孕育出道法自然的農耕文化,至今仍在造福于人民、服務于社會。

遺憾的是,隨著近代以來人口過快增長,我們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出現了輕視農業自身規律的問題,突出表現在比較重視農業的經濟功能,而忽視了農業的生態功能,農村發展逐步走入“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怪圈。面對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人地矛盾更加突出,耕地中坡耕地又占有相當比重,而這些坡耕地生態系統極為脆弱。改革開放前盛行毀林開荒、陡坡開墾等,進一步加劇了水土流失,所謂“上面種到山尖尖,下面種到田邊邊”正是從前不少農村的真實寫照。更令人揪心的是,化肥、農藥、農膜的無節制使用,使農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防治耕地污染已經迫在眉睫。

自上世紀末以來,全國啟動退耕還林,還牧還草,不僅沒有影響糧食產量和畜牧業生產,反而促進了糧食、畜牧業產量和質量雙提升。更重要的是,還產生了良好的生態效益,一些曾經水土流失的山野,如今山清水秀;退化沙化的牧場,如今芳草萋萋。我們應該在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的基礎上,更加重視耕地的生態功能恢復,更加尊重自然生態系統的基本規律,在部分地區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

輪作休耕,根本目標在生態,根本理念在創新,根本路徑在改革。

作者單位: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三堆國土資源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國土資源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婷婷六月日韩 | 亚洲中文字幕高清一区久久 | 亚洲线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一级A中文子幕在线免费 | 亚洲欧美另类激情校园动漫卡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