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仁縣的塘山村,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在旅游扶貧開發中卻因村“兩委”的武斷和村民坐地起價抬高土地流轉的價格,成為了一場兩敗俱傷的旅游扶貧。(中國青年報 6月15日)
土地是農民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命根子,在未考慮清楚今后生存出路的情況下,就被急匆匆拉上了非簽不可的談判桌,這不是村民“目光短淺”,而暴露了村兩委粗暴的一刀切的工作作風。既讓村干部失望,更讓群眾傷心。
項目的引進需要開拓群眾的眼界。塘山村依據獨特的自然資源,引進投資2.2億元的旅游扶貧項目,是村民致富的好項目,得到了外出務工的群眾的支持。但是祖輩生長在這片土地的留守老人,是依靠土地維持一家人生活的命根子,對因土地流轉后如何解決自己的生活來源,有著深深的憂慮。村“兩委”在對項目的論證規劃和引進中,未組織群眾廣泛參與,講清項目引進的目的和意義,如何解決群眾的生計問題,當然得不到群眾的支持。
項目引進需要轉變村委會的作風。塘山村在項目引進中沒有真好群眾路線,僅憑村兩委個別干部的熱情,在對項目規劃和引進中不僅不讓群眾參與,就連土地項目流轉的價格也沒有征求群眾意見,就將群眾拉上了非簽不可的談判桌,這種蠻干的工作作風,難以避免受到群眾的抵制。讓一個好能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項目流產,其責任是村兩委工作方法簡單、粗暴、武斷,引起返家等待再次創業群眾的埋怨理所當然。
走好群眾路線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關鍵。我們黨之所以能從勝利走向勝利,唯一的工作方法是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因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我們更要發揚黨的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在脫貧攻堅中的項目規劃、引進、實施中都發動群眾參與,主動聽取他們的意見,逐一解決其思想上的困惑,并組織群眾代表到臨近旅游扶貧開發項目的參觀,在學習中更新理念,激發項目實施的信心,爭取群眾的支持,運用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引進和推進項目的實施,有效消除個別村委會干部個人說了算的“山大王”作風,才能讓群眾分享扶貧項目開發和輻射的紅利,才能激發群眾脫貧奔康的內生動力。
“前世不忘,后事之師”。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仁縣的塘山村,“兩敗俱傷”的旅游扶貧項目的流產,給我們提供了深刻的教訓。警示各級扶貧干部在推進扶貧開發中,既要嚴格執行黨的政策和法規,又要在科學規劃中緊緊依靠群眾的智慧和力量,通過招商引資開發本地獨特的自然資源,發展旅游產業,帶動更多的群眾就近就業,才能實現產業發展、農民致富的“雙贏”。
(作者單位:鹽亭縣委辦公室)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